近日,国办印发意见,针对政务新媒体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国办之所以出台此次意见,是因为一些政务新媒体还存在“僵尸”、“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来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向征有何建议。
传播君:您如何评价当前国内政务新媒体的现状?
向征:当前,国内政务新媒体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微信、微博等不同方式建立了各自的政务新媒体平台。然而在维护运营上,有些平台存在运营惰性、偏离定位、内容发布敷衍,甚至名存实亡等问题,给公众对政务新媒体的关注和认可带来干扰,易引发连锁效应,从而影响政务新媒体的整体社会形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不同政府部门对政务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部门仍然习惯于使用传统媒体,创新动力不足,不善于使用新媒体。二是各类政务新媒体尚未形成联动机制。信息源的互联互通是政务新媒体运营的关键,当前一些政府部门仍缺乏信息联动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制约政务新媒体作用的发挥。三是人才欠缺。政务新媒体运营需要以具有政治素养、媒体知识、协调能力等的复合型人才为支撑,但就现阶段来看,人才培养速度远落后于政务新媒体平台发展速度,人才缺口大。
传播君:政务新媒体兼有政务属性和媒体属性,政务属性决定了它具有权威性和政治类的强势属性,媒体属性又要求它要做到和网友彼此平等。到底是高高在上,还是要接地气?很多政务新媒体在角色定位上不够清晰。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向征:从功能定位上看,政务新媒体主要承载着两重使命:一是及时、有效地公开政府信息,提供服务性资讯,使民众可以更为便捷地查询、知晓其所关切的讯息;二是为民众意见表达提供途径,促进交流与沟通,推动政民良性互动。
由此,政务新媒体作为桥梁和纽带,首先,必须坚持政治属性,其维护和运营,均需以此为标准,从而保证政务新媒体的定位和本色。其次,党和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政务新媒体必须以平等的态度,服务好受众,无论是其政务属性抑或是媒体属性都须遵循平等的原则。
传播君:目前很多政务新媒体的用户黏性不强,发布内容不痛不痒,久而久之成为了“自娱自乐”的平台。您对提高政务新媒体的用户黏性有哪些好的建议?
向征:一是转变“安全心态”,回应现实关切。很多政务新媒体管理者受到“安全心态”的制约,对内容发布较为谨慎,以至于发布的内容不痛不痒。对此,各级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政务新媒体发声,做到更早、更快、更及时、更准确地发布权威声音。
二是建立完善考评机制,切实提高政务新媒体吸引力。当前对政务新媒体运营的考评机制欠缺,用户黏性与政务新媒体运营关联度不高,须以考评机制将二者相连接,以考评促发展。在考评机制设计中,要综合考虑,避免仅靠点击量这一单一的考评模式。
传播君:现在一些政务新媒体喜欢“卖萌”,颠覆了以往政府单位严肃的形象,您觉得应该如何拿捏“卖萌”和严肃之间的尺度?
向征:“卖萌”与严肃并不矛盾。当前,社会民众表达方式多元多样,特别是在网络空间,网言网语层出不穷,政务新媒体需适应这种表达方式的变化,贴近群众,摆脱“官话套话”,注重“微语言”使用,在适当的情况下,将生硬的“通知”、“公告”转化为生动的“交流”、“对话”。
“卖萌”与严肃统一于内容。政务新媒体的核心在于内容,不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卖萌”和严肃之间张力的把握和调控。如对有关政务文件的信息类资讯,须严肃对待,准确通告相关信息;而对民生类资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表达方式,给人以亲切感。
传播君:目前有很多政务新媒体由于缺少专业的运营人员,普遍采用委托专业公司运营的做法。对于政务新媒体面临的人才困境,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向征:一是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处室,由专人负责政务新媒体运营。专人专岗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务新媒体的权威性和运行的可控性,强化运营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雷人雷语”等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人才梯队。
二是加快政务新媒体人才的教育与再教育。在重点新闻传播院校增设政务新媒体运营方向,明确其特色,为各级政府部门政务新媒体运营输送人才;同时,对现职政务新媒体运营人员再教育,组织定期培训,邀请新媒体平台从业者和业界专家、学者帮助其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