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优秀案例

济源市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分享(整合稿)

时间:2023-07-21 09:37:27  来源:济源市人民政府  作者:促进网
       2022年以来,济源以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为目标,疏通堵点、纾解难点、解决痛点,塑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形象。为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品牌营造氛围,助力济源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济源市陆续推出“济源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现整理分享37个典型案例,旨在展示亮点、交流互鉴、开拓思路、共促提升,后续将继续整理分享,敬请关注。
  案例1济源税务部门
  以“五端”优化提升税收环境。
  背景介绍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向社会公布,这是我国税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意见》提出了税收治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贯彻落实好《意见》,深入推进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济源税务部门立足济源税收征管现状,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税收“呼端”“桌端”“掌端”“窗端”“云端”智能化建设,为纳税人缴费人带来更佳的办税体验。
  主要做法
  济源税务部门从纳税人缴费人视角出发,以科技驱动让纳税人缴费人在办税过程中体验更好更优。
  优化“呼端”,实现热线与服务深度融合。为提升改进服务,济源税务部门串联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数据、纳税人实名信息、办税缴费数据以及办税行为数据等,做好数据归集分析,构建纳税服务反向改进机制,分类别分业务多维度挖掘共性和个性需求,精准聚焦纳税人缴费人办税诉求,准确定位重点辅导人群,实现“机关+基层”两集连动,推动纳税服务质效持续提升。
  优化“桌端”,提升电子税务局操作体验。为让进厅的新办个体工商户体验更便捷的办税速度和更流畅的办税流程,济源税务部门创新运用机器人实现电子税务局(纳税人端)操作流程自动化处理,大幅压缩业务办理时长。纳税人端新办纳税人流程登记由原来的15分钟压缩至3分钟以内。为提升企业财务报表报送准确率,济源税务部门在全省率先开发财务报表事前审核智能小程序,纳税人在申报财务报表数据前,只需点击鼠标使用智能审核程序,即可快速识别财务报表是否存在异常数据,全流程可实现“1秒”审核。
  优化“掌端”,拓展“掌上办”业务范围。房产交易作为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涉税业务,为让办事群众享受“掌端”办税便利,济源税务部门加强与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协调沟通,打通系统壁垒,建立信息传递和部门联动机制,推进数据互联互通,最终实现手机“河南税务app”“豫事办”等便捷式办理房屋征收交易业务。目前近3000户纳税人已通过“掌上办”享受房屋便利交易。
  优化“窗端”,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济源税务部门全面推动办税服务转型升级,优化窗口布局增设疑难问题处理专窗,专门办理涉税疑难业务和特殊事项;设立简事快办专区,完税证明打印等10项业务实现即来即走办税;拓展房产交易、税务注销税费套餐,落实“一件事一次办”;打造“1+2+8+N”立体办税场所,升级改造1个智慧办税服务厅,巩固不动产和社保2个延伸场所,创新设立8个便民办税服务室,投放27台自助办税终端,实现涉税费业务“就近办”“自助办”。
  优化“云端”,推动大数据技术在服务领域运用。济源税务部门聚焦留抵退税工作中多发易发的问题,为帮助企业及时识别退税风险情况,利用“业务+技术+数据”融合优势,研发高质量留抵退税指标模型,将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风险分析贯穿于留抵退税全过程,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数据分析结果,梳理优化12个留抵退税风险指标,嵌入“河南税务云综合管理平台”,在全省推广应用,有效降低纳税人违法风险。推进网上业务智能审,针对纳税人缴费人网上发起的税费业务,通过机器人自动化技术,实现金三业务系统(税务端)部分审批业务的7×24小时自动维护,大幅压缩审批业务办理时长。
  工作成效
  济源税务部门通过“呼端”“桌端”“掌端”“窗端”“云端”等领域推进智能化建设,为纳税人缴费人带来了更优质的服务感受。一方面纳税人缴费人享受到办税便利感,特别是新办个体工商户没有办税经验,网厅机器人的应用让个体户首次办税“不用愁”,同时也带来办税时间的缩短,2022年度济源税务部门办税服务厅业务平均处理时长2分4秒,居全省第5。另一方面办税便利也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如“掌上办”信息被省政府办公厅采纳;留抵退税风险模型被省税务局全省推广应用。
  经验启示
  优化营商环境更注重的是从纳税人缴费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进一步更直观的获取纳税人缴费人需求,济源税务部门多次召开部分涉税专业服务机构人员座谈会,在流程优化、办税提速等方面征求意见建议。只有面向纳税人缴费人,倾听纳税人缴费人的心声,才能针对性的去提升改进服务质量。今年,面对纳税人缴费人诉求,济源税务部门还计划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在新办市场主体开业环节的服务力度,让新办市场主体就近办相关业务。(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税务局)
  案例2供电公司
  全省首创,“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实现服务“零距离”
  背景介绍
  “客户经理制”的缘起
  2007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由营销部统筹管理电费管理中心、电能计量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围绕客户转、其他部门围绕客户服务中心转”的管理平台,这是营销组织体系的重大创新;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投入日益增大,营销新技术的应用必将引起管理体制的变革,这就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客户经理队伍,并针对性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客户经理制”由此孕育而生,客户经理既是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的代表,又是供电企业对外业务的代表。
  “我要找电工”小程序的缘起
  2021年,国网电网公司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推广城区网格化综合服务,实现专业性客户经理向综合性网格客户经理转变,做到客户的所有用电诉求要找到对应的网格客户经理,并得到满意的全方位服务,实施网格客户经理制,缩短了客户服务流程,得到客户的赞誉。为了让每一位客户能够及时找到客户经理,虽然供电公司在醒目位置粘贴了客户经理标识牌,但是仍会出现客户想联系其它区域客户经理或客户经理变更标识牌未及时更换、新客户有用电诉求不知道找谁等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济源供电公司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创新研发了“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有效打破客户跨区域“用电不知道找谁”的难题。
  主要做法
  多个平台先融合 构建可用性“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
  将腾讯地图、阿里云服务引入微信平台,通过腾讯地图API技术,实现客户位置信息的精准获取、归属区域准确计算;通过阿里云服务器,有效保护真实数据,确保“我要找电工”小程序的应用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入侵防范、数据保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服务信息再输入 创建全面性“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
  由专人负责将每个网格电力客户经理的服务区域在地图中进行精准绘制,要求做到服务区域全覆盖;在每个服务区域中输入相应网格电力客户经理的姓名、电话、照片,要求同一区域的高低压网格电力客户经理信息全输入。同时,设置后台管理权限,对于发生变更信息的服务区域、网格电力客户经理及时进行维护更新,确保“我要找电工”小程序的应用在服务区域、服务信息等方面做到全面性、准确性。
  积极宣传全推广 建立应用性“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
  “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平台建立后,济源供电公司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在公司微信公众号开设“我要找电工”专栏、制作分发专题宣传页、宣传扇、在公示牌印制小程序二维码和功能介绍等方式,对“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进行了广泛宣传,在上线第一天,小程序试用次数突破1万次。
  工作成效
  帮助客户实现随时随地“找电工”
  客户打开“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可自动获取所处区域的网格电力客户经理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也可以由客户自主在小程序搜索栏输入小区、村委、企业等名称,精准找到服务区域网格电力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建立客户与客户经理之间的直接联系,诉求得到及时解决。
  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充分认可
  “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公司客户投诉率、客户意见率、设备故障报修率“三下降”,客户诉求响应速度、客户服务体验、客户满意度“三提升”。2022年,公司业务处理满意率和客户诉求一次解决率位居全省前列;“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更是受到国家电网公司充分认可、表扬,并在全省推广。
  上线河南“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
  河南省电力公司在济源“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的基础上研发了河南省“我要找电工”微信小程序,将全省的电力客户经理信息汇入小程序,实现全省电力客户经理信息随时随地自动获取。
  经验启示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济源供电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服务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深化小微企业“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和大中型企业“三省”(省时、省力、省钱)办电服务,创新“10000”亮点工作,塑造“便民、提速、降本”阳光业扩服务品牌。公司“办电+办企”同步申请、“开门接电”等相关典型经验入编国家发改委《优化营商环境百问百答》。(文章来源:济源供电公司)
  案例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数字化仲裁赋能 要素式办案改革
  开创济源劳动争议仲裁新“枫”景
  背景介绍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人社局针对新冠疫情影响劳动争议纠纷多发点矛盾区,着力破解群众维权来回奔波难、案件超时限等难题,加快数字化赋能、探索要素式办案,率先在全省建成“云上仲裁”线上庭审系统并推广使用,让争议双方“线上调解”“云上庭审”,提高案件办理质效,在线调裁劳动纠纷,在协商求同、平衡保护和创新共治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援企稳岗源头预防减争议中稳企业稳就业。
  主要做法
  办好法治人社法学研究会,护航群众依法维权。在全省率先成立济源法学会法治人社研究会(全省人社系统唯一),吸纳法检司法、人社工会、公职律师和企业人资等行业骨干、专家学者入会,指导开展全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普法释法、复杂疑难案件研判、特殊群体维权援助等工作,为群众开展劳动争议案件法律咨询服务230余次、法律援助19起。河南日报、《公民与法》杂志、法治中原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济源法治人社建设做法。
  首创在线仲裁服务,助力群众“疫”线维权。针对新冠疫情期间当事人出行不便影响仲裁效能问题,2021年疫情期间,借助法院云上法庭开庭审理办结1起劳动报酬争议案件,为河南省首例。2022年,全省首家建成并推广使用“云上仲裁”庭审系统,通过手机邀约、线上庭审、证据投屏、电子签名等方式,“云上仲裁”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各方场景,还能做到为后续案件处理工作提供便利,助力劳动者实现“足不出户开庭,指尖轻触维权”,切实解决了当事人无法到仲裁庭现场参加庭审的忧“酬”烦“薪”事,走在全省前列。
  探索办案模式改革,推进争议调裁提效。在全省率先实行要素式办案,强化立案环节分流,争议要素填写、简易案件素材和文书摘要制作,为群众维权减时限减环节减材料;深化“调援裁诉”一体化衔接机制改革,推行“仲裁+监察+工会+法援+法院”劳动者维权联动机制,让群众办案少跑路、维权有门路。
  织牢诉源治理基层网,推动争议源头减量。对标河南省调解组织“四配套五公示六统一”建设标准,建立健全示范区“市-镇-村-企业(工商业园区)、行业商会”四级多元调解网络,建立运行规范化乡镇街道调解中心16家、企业调解委员会192家、行业商会调解组织3家,2022年在各类基层调解组织达成调解协议并结案499起。选定青年仲裁员定向分包联系片区和企业,创新法治宣传载体“仲裁员告诉您”、“以案释法”视频、案例普法专栏,开展“仲裁开放日”活动,受邀企业庭审旁听,“零距离”感受仲裁庭审全过程。通过把好“争议源头关”,全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受理量逐年大幅下降,由2020年的1469起降至2022年的737起,基本实现争议案件“减半”目标,调解成功率提高至2022年的90.5%、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第一季度调解成功率达82%,超八成的劳动纠纷化解在调解阶段。
  工作成效
  2022年以来,济源示范区通过“云上仲裁”线上庭审42起、签署调解协议8起,实现防疫办案两不误,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84.41万元。2022年8月20日,大河网对济源示范区“云上仲裁”创新做法进行专题报道,在全省进行推广宣传。2022年9月27日-30日,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推进会暨仲裁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济源示范区举行。人社部调解仲裁管理司司长王振麒现场调研济源示范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推进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建设,提升案件处理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当事人能力方面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为全省、全国做了示范。现场会后,“云上仲裁”模式在开封、南阳、新乡、三门峡义马等市县复制推广应用。
  2022年以来,济源青年骨干专职仲裁员定向分包联系片区和企业答疑解惑百余次,收集反馈企业疑难问题60余条,并为济源煤业集团公司荣获“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提供有力指导。培育济源万洋冶炼等4家省级企业劳动争议金牌调解组织。
  “济源示范区深化调解仲裁工作模式,创新提升劳动力市场监管质效”被营商河南、中国劳动保障报宣传报道。“济源示范区推动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助力职工体面劳动”入选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济源示范区人社局荣获“河南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先进单位”,荣获河南省服务型行政执法标兵称号,荣获全国法治人社建设优秀单位(全省仅三家),在全省法治人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济源经验”全省分享,并受邀参加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治工作座谈会。济源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连续多年荣获河南省十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河南省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人民日报刊发《济源:化解小矛盾,构建大和谐》专题报道,浏览量达16.5万人次。
  经验启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济源示范区人社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为基,聚力服务为民、问需于企,积极探索,勇毅改革,以实际行动不断提高办案效率,健全完善涉企纠纷联动预防、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及数字化仲裁赋能,以法治人社建设护航营商环境稳市场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持续增强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今年,济源示范区人社局计划依托“智慧人社建设”,打造“智慧仲裁”--贯穿劳动仲裁从申请到结案归档全过程,提升仲裁过程一致性,全程可追溯、可监管全省首创亮点,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仲裁庭审中的作用,提高仲裁效率,规范庭审活动。
  案例分析
  任某原在济源一家企业工作期间发生工伤,经鉴定为伤残九级,因工伤赔偿问题与企业发生争议,并进入劳动仲裁程序。在开庭期间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任某无法跨市参与线下庭审,济源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遂对该起案件通过“云上仲裁”进行庭审,经仲裁员线上沟通调解,促成劳资双方当场达成20万的赔偿协议。
  该院在日常劳动争议仲裁申请研判中发现,在仲裁院收到的仲裁申请中,有多起劳动争议均出自某饮品公司发生多起劳动争议纠纷,存在未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支付加班工资等违法违规行为。仲裁院综合采取指导约谈、案例警示、仲裁建议、用工指导等措施,推动企业规范用工管理,保障职工劳动权益,并实现了2022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零发生。(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案例4 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创新举措 提高效率 打造信用修复品牌
  背景介绍
  行政处罚信息面向社会公开,会对市场主体投标、申报资金、银行贷款、生产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为了保护市场主体权益,行政处罚信息可以在纠正错误、主动承诺、满足一定期限的情况下进行信用修复,屏蔽公示信息。但是由于很多市场主体不关注、不了解信用修复政策,虽然符合信用修复条件,但不能及时进行信用修复,导致企业错失发展机遇。济源示范区创新工作举措,加强信用修复宣传,提高信用修复效率,信用初审全部半个工作日完成,信用修复初审合格率达到100%。
  主要做法
  持续开展制度创新,推出信用修复3.0版本
  把做好信用修复作为服务企业的重要抓手,开展信用修复制度创新,2021年制定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制度,要求行政机关书面告知行政相对人该条行政处罚信息将在7个工作日内在“信用中国”“信用中国(河南)”“信用中国(河南济源)”三级网站同步公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不予公示的除外),告知该行政处罚信息严重程度,告知申请进行信用修复的时间,同时告知信用修复方式。在具体措施上要求实施“一处罚一告知”,也就是每一个新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要对应一个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确保信用修复应知尽知。2022年组织信用修复告知制度专项检查,开展信用修复集中提醒。2023年出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到期提醒+跟踪回访”制度,实现信用修复3.0版升级,在坚持信用修主动告知和到期提醒制度的基础上,对实行信用修复到期提醒后的企业,要在七个工作日内进行信用修复事后回访,了解企业是否已提交信用修复申请,对未提交信用修复申请的要了解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已提交信用修复申请的,了解是否完成信用修复,是否在“信用中国”网站对该行政处罚公示信息停止公示;对正在申请信用修复过程中的,要跟踪落实进展情况,直至完成信用修复。信用修复制度的持续创新,为推进信用修复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撑。
  扩展信用修复覆盖领域,拓展信用修复路径
  根据企业失信公示的不同领域,及时拓展信用修复领域。积极做好诚信建设黑榜信用修复,对已修正错误满足信用修复条件的企业,在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在信用网站发布公告方式进行撤销黑名单;根据失信违诺信息归集到信用系统后,率先在全国制定创新违诺信息信用修复制度,对修复条件、方式、流程予以明确,为违诺信息信用修复提供路径,使企业面对不同的失信信息,可以选择不同的救济措施实现信用重建。
  多措并举开展宣传,有效提高政策知晓率
  知晓信用修复政策是实现信用修复的前提,济源示范区积极开展信用修复宣传创新,通过中国联通发送信用修复信息90余万条,提醒企业关注信用修复,避免“征信修复”陷阱。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各单位通过微信群、工作会、入企调研等方式广泛宣传信用修复政策,实现信用修复宣传常态化,及时组织《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宣传,提高信用修复新政策宣传的及时性,有效提升信用修复政策知晓率。
  加强培训指导,提高信用修复效率
  开展信用修复培训,提高部门服务企业进行信用修复的能力;加强对企业信用修复的指导,通过电话联系、微信沟通等方式对不符合条件的修复申请,第一时间向市场主体反馈情况,帮助企业完善审核资料。优化工作流程,实行信用修复初审双人复核制度,提高初审合格率;实行半日办结制,对收到的信用修复初审申请,符合条件的全部在申请半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缩短企业修复时间,有效提高信用修复效率。
  开展抽查回访,推进信用修复制度落到实处
  信用修复工作开展情况好不好,制度落实是关键。在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制度出台后,要求各单位制定主动告知工作台账,组织开展“一处罚一告知”制度落实情况自查,多次对信用修复企业进行电话回访。2022年,印发《关于开展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制度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济信办〔2022〕3号),对各单位落实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制度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对制度未落实的情况予以通报;在收到信用修复申请时,向市场主体了解行政机关是否进行信用修复主动告知,常态化督导制度的落实。2022以来,累计作出信用修复主动告知书800余份,电话回访企业500余次,完成信用修复300余条,信用修复初审合格率达到100%,信用修复初审时间全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有力支持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工作成效
  2022年以来,济源示范区信用修复制度推出3.0版本,覆盖信用修复全过程;信用修复领域从行政处罚拓展到覆盖红黑榜、违诺信息等领域,信用服务企业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累计进行信用修复300余条,信用修复初审合格率达到100%,信用修复初审时间全部半个工作日内完成,有力支持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经验启示
  随着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提高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环境初步形成。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及时完成信用修复是信用赋能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济源示范区拓展信用修复领域,创新信用修复制度,提高信用修复效率,加强信用修复宣传,及时引导企业完成信用修复,为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济源将深入落实信用修复各项创新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加大工作力度,实现 “应修尽修”,擦亮信用修复服务品牌。(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案例5
  济源市人民法院“执行110”助力执行显成效
  背景介绍
  为及时有效处置申请执行人提供的执行线索,充分发挥执行协作联动机制的作用,济源市法院联合示范区公安局建立“执行110”工作机制,全天候接听执行线索电话,不断提高闻警而动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升执行速度、精度、力度。自7月1日亮剑以来,“执行110”工作机制带动该院执行质效实现突破性增长,多项执行质效指标冲至全省前列。
  主要做法
  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无缝衔接
  一是工作有制度。印发《“执行110”工作规定》,对工作职责、场所设置、队伍组建、举报电话、值班纪律、接警处警、工作规范、安全防范、值班登记、首接责任、紧急支援、体检送拘、值班补助等进行细化规定,确保“执行110”工作机制依法、规范、高效、安全运行。
  二是行动有速度。及时更新悬赏执行公告、公安临控手续、失信曝光公告上的“110”电话,确保实现举报线索、反馈信息的集中接收与及时反馈。案件承办人提前制作传唤、拘传、拘留、查封、扣押等法律文书,移交“执行110”办案中心备案,实行集中、分类、分承办人管理。值班干警在接警后五分钟内即携带执行文书、执行装备出警开展执行工作。
  三是协调有广度。及时与保险公司协调,扩大悬赏执行适用范围。与定点医院、公安机关、涉案财物保管公司结合,确保核酸检测、拘前体检、公安临控、拘留收押、车辆扣押等工作正常开展。
  组建值班队伍,规范运行管理
  一是人员到位。每日安排主值班干警3名,由执行干警(带班)、法警、协警组成,每日安排副值班干警3名,以便及时应对多项举报和执行突发情况,带班干警对本班全部工作负责。
  二是纪律到位。实行每班签到、工作情况记录和交接班登记制度,对每班值班干警、值班情况、查控被执行人和财产情况、执行和解情况等进行规范登记。要求值班干警按时到岗、规范着装,接到举报信息或者临控反馈信息后,立即开展工作。
  三是措施到位。执行现场需要采取拘传、拘留、查封、扣押等强制执行措施的,由带班干警主持实施;需要承办法官到庭处理的,通知承办法官及时到庭;遇到多项举报或者突发情况,及时通知副班带班干警紧急支援协助。
  注重支持保障,机制运行顺畅
  一是场所有保障。建立 “执行110”办案中心,设置有被执行人安检台、物品保管柜、当事人等候室、执行和解室、执行询问室、软包询问室、干警办公室、干警休息室等。
  二是设备有保障。开通了“执行110”举报电话,安装全方位监控系统,配备内网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用品,手铐、盾牌、钢叉、对讲机、催泪器、手电筒、执法记录仪、远程视频传输系统等警用装备,配备两台值班警车,安装内外双电子门禁,工作区域实行封闭管理。
  三是经费有保障。根据值班干警签到情况,每月汇总后,按照院机关值班补助标准,及时为值班干警发放值班补助。
  济源市法院“执行110”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工作日外累计出警800余人次,查找、传唤、拘传、拘留被执行人264人,促使226件案件执行完毕或者执行和解,执行到位1200余万元,有效带动了整体执行工作质效的提升。截至10月28日,济源市法院执行质效指标在全省165个基层法院中名列前茅,首执案件实结占结案比例(61.91%,全省第14名)、实际执结率(51.94%,全省第10名)、终本占比(38.09%,全省第14名)、终本率(31.96%,全省第16名)、执行完毕率(31.74%,全省第11名)、法定期限内结案率(99.84%,全省第20名)、执行完毕案件结案平均用时(35.98天,全省第44名),以及恢复执行案件的执行完毕率(72.32%,全省第4名)、实际执行到位率(49.3%、全省第24名)等多项核心指标大幅提升,达到历史新高。
  工作成效
  机制运行以来,工作日外累计出警800余人次,查找、传唤、拘传、拘留被执行人400余人,执行到位1200余万元,执行案件实际执行到位率、执行完毕率、法定期限内结案率、结案平均用时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基层院前30名。
  经验启示
  充分发挥了执行协作联动机制的作用,联合示范区公安局建立“执行110”工作机制,闻警而动,解决了执行工作查人找物难题,提升执行速度、精度和力度。(文章来源:济源市人民法院)
  案例6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 助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
  背景介绍
  当前,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势所趋,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与“新引擎”,成为形成“新优势”的关键战略选择,同时也是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作为全省“十大战略”之一,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提升河南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之举,全方位打造数字强省。
  2023年以来,示范区工科委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济源产业现状,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具有济源特色的数字产业,助力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主要做法
  扎实推进智能制造引领工程
  2023年以来,示范区工科委坚持项目为王,强化典型示范,不断提升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年初,示范区工科委印发《关于完善数字化转型项目库建设工作的通知》,组织各辖区工业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立足早着手,早谋划,对照项目入库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质量。2023年3月,示范区工科委按照省厅通知要求,组织专家对申报2023年度河南省智能车间(工厂)的企业进行评审,经现场核实、查阅资料、提问答疑,推荐万洋绿能、恒通高新、鲁泰纳米、华申电源、海湾实业等5家企业的相应车间申报省级智能车间,推荐万洋冶炼和金瑞能源等2家企业申报省级智能工厂。
  加速实施工业互联网发展工程
  一方面依托“百城千园行”活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进园区,另一方面积极谋划济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和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建设,提升区域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水平。2023年2月23日,示范区工科委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合组织了第1期“百城千园行”活动,以国泰铂固、金江炼化、济钢精品钢材等为代表的25家中小企业参与其中,河南移动的行业专家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工业互联网应用前景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扶持政策等内容进行了主题分享和专业解读,收到了与会企业的一致好评。近期,示范区工科委正与济源联通公司积极沟通,预计第2期“百城千园行”活动将于6月份组织。2023年4月下旬,示范区工科委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开展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拜访对接,期间专程赴中国信通院和中国工联院进行拜访,进一步学习了解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和星火链网骨干节点的建设工作,与相关专家团队建立沟通联络机制,积极谋划将济源打造成“双节点城市”,逐步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此外,经过持续近一年的多轮对接磋商和考察了解,百度公司拟与济源共同建设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目前正在完善第三方尽责调查程序,有望近期取得重大进展。该项目将落地并持续运营具有济源产业特色的开物工业物联网平台,提升济源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
  积极推进工业大数据及其关联技术的产业应用
  通过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数据赋能产业转型的能力和水平。2023年2月,示范区工科委以走访座谈的形式组织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调研,深入济钢、豫光、国泰自动化和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优秀大数据应用企业,了解企业在工业大数据应用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最新工作进展,鼓励企业抢抓发展机遇,坚定发展信心。2023年3月初,示范区工科委按照省厅要求,组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河南元宇宙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分别申报河南省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和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积极推动济源区块链产业发展。2023年3月底,示范区工科委组织金利金铅、万洋冶炼、金马能源、联创化工等10余家企业赴郑州参加2023年河南省DCMM贯标培训,进一步激发数据要素潜力,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2023年5月,示范区工科委配合省工信厅领导和行业专家,深入河南科慧产业园开展省级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工作调研,鼓励企业选准产业定位,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抓好数据安全。
  工作成效
  2023年,济源新增3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家、智能车间3个,富联科技(济源)有限公司“5G手机零组件智能化加工产能新建项目”、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5G在铅电解工艺监测及过程智能诊断的场景应用”、河南济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5G+城市级无人机应用平台”等3个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河南省5G重点项目清单》。
  经验启示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1.制定明确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充分考虑济源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需求等因素,结合国家或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推进本地数字化转型的规划目标和方法路径,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2.提供全面优质的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和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宽带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覆盖范围;建立数字化转型的支持体系,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方面,提升市场主体的转型积极性,降低转型门槛和试错成本。
  3.打造强势典型的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重视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创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级或产业级数字化转型试点,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和行业标杆,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和模式,逐步推广到行业企业和地区产业中。
  4.夯实协同开放的数字化转型生态体系。加强数字化转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库和相应激励机制;加强对数字化转型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开展交流合作、举办高端论坛等方式,提高本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外来资源;加强国家、省市层面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解读,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案例7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构建企业生命周期服务“闭环”
  背景介绍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持续关注企业和群众关切的难点、堵点问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度,围绕企业准入、准营和退出等事项,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全面打造企业开办、变更和注销全覆盖的服务“闭环”,让企业享受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主要做法
  企业开办“一件事”让企业准入更高效
  济源示范区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登记现场即办,推出开办企业“1100”模式(一网、一次,零费用、零跑腿),简化申报材料和登记环节,提升服务效率,削平准入门槛。线下“一窗通办”、线上“一网通办”深度融合,打造“企业开办一件事平台”,整合开办企业涉及的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税务登记、社保登记、医保登记、公积金登记、银行预约开户、获得用电服务、企业投资项目备案9个事项,通过部门信息共享,后台并联审批,两个小时就可办结所有事项。
  为持续加快“互联网+”服务体系建设,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依托全程电子化服务平台,通过采取商事主体名称自主申报、住所承诺制、经营范围自主选择等措施,便利企业设立、变更。
  2022年,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率先推出企业登记智能审批,服务窗口、银行网点、市场监管所广泛分布商事登记智能机,“一机管登记、全程零干预”,开办企业、个体户智能审批,真正实现“零见面、无纸化、自助办、智能办”。
  企业变更“一件事”让企业准营更便捷
  市场监管局继“企业开办一件事”后,推出的‘企业变更一件事’服务。申请人只到一个窗口,仅需填写一张表单,即可申请营业执照、税务、医保、公积金等多部门变更业务。“企业变更一件事”服务项目推出后,变更登记业务实现跨部门“一站式”办理,解决了群众多个部门奔波、多次提交手续的麻烦。
  推行“证照联办”,依托“一件事”平台,将食品小经营店、食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与营业执照“证照联办”,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有效解决准入准营问题。
  2022年起,济源示范区全域推行歇业备案制度,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可申请最长3年的“休眠期”。歇业制度为短期出现经营问题的企业设置了“缓冲区”,降低企业维持成本,让有经营意愿的市场主体“停机保号”,以便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这一政策给不少遇到困难的市场主体及时注入了一剂“稳心针”。 
  企业注销“一件事”让企业退出更省心
  为解决企业注销难问题,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推出“企业注销一件事”,通过优化流程、精简材料、压缩时间、数据共享,将企业登记、税务登记、社保登记、医保登记、公积金登记等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实现一表填写、一窗受理、一网申请、并联审批、一次办结。
  推广简易注销的同时,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降低普通注销成本,企业清算组备案及债权人公告均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免费发布。探索建立企业简易注销容错机制,对承诺书文字、形式填写不规范的,待企业补正后,予以受理其简易注销申请。
  在实施标准化企业登记服务的基础上,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管局建立企业注销疑难登记事项定制化服务机制,推行注销疑难事项专家号服务。联合税务、人社、医保、公积金等部门,开通“简易注销预检通道”,只需到一个窗口就能查询到企业是否存在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处罚或欠费未结信息,让企业退出更省心。
  工作成效
  从只关心登记注册,向关注企业前期创业、后期成长全过程转变,推出企业开办一件事、企业变更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为企业提供创业“前、中、后”全生命周期服务。突出靠前服务、便捷服务、闭环服务,全面提升企业服务质效,减少企业办事成本和时间,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助推营商环境再优化,为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经验启示
  按照“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思路,从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入手,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营商环境,创新机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流程再优化、数据网上行、部门协同办、下大力减次数、减材料、减时间、减跑腿,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快开办企业速度,夯实便民利企服务工作,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案例8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做优化营商环境的“守护者”
  背景介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示范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以打造济源经济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为重点,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执法能力等方面打出“组合拳”,护航市场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守护者”。主要做法
  着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市场监管执法现“力度”
  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聚焦“民意最盼、危害最大”问题,对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企业利益、违反公平竞争、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持续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例,着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针对示范区一家重点食品企业产品被仿冒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查办2起仿冒混淆案件,有效遏制行业仿冒混淆违法行为蔓延势头,全力维护企业利益;查办的某日用品店虚假宣传商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某超市利用虚假价格诱骗消费者交易、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违法广告等多起案件入选全省“铁拳”行动典型案例,有力保护消费者权益;查办的“4.15特大生产销售假药案”,案值200余万元,假药销售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列入公安部督办案件,实现大案要案办理重大突破。
  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市场监管执法显“温度”
  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市场主体,服务经济发展”的执法原则,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综合运用处罚、教育、告诫、约谈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自觉守法,同时对违法企业开展案件回头看工作,确保全面整改、依法规范,加强服务型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确保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注重以案释法、打宣结合,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震慑违法分子。去年以来,共发布案件曝光稿件50余篇,举办行政约谈会40余场,开展各类行政指导达1万余件,办理从轻、减轻和免予行政处罚案件200余件。近日,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被河南省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命名为“第四批河南省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标兵”。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执法能力,市场监管执法有“态度”
  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重任在肩勇担当、刚柔并济抓执法、持之以恒树新风”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执法能力。结合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行政相对人、行政处罚案件回访等方式,认真收集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严格落实整改措施;依托“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采取以案释法、现场纠错、法治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及办案技巧,对典型案例和复杂案情进行研讨,拓宽办案思路,提高办案能力;持续开展执法能力提升活动,大力推进电子数据取证在执法办案中的应用,如今,电子取证室已在数起涉老案件及传销案件中崭露头角,在关键证据的取得上实现了突破。2022年,代表市场监管局在示范区举办的行政执法比武练兵活动模拟现场执法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同年,被评为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综合执法先进支队。
  工作成效
  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整合了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物价、商标、专利、反垄断、盐业、商务等领域执法职责,承担直接面向市场主体、消费者的执法事项,打通并构建起了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的市场监管体系。两年来,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以打造“监管卫士,服务先锋”品牌为主线,积极谋划开展“铁拳”行动,扎实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执法,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查办各类案件606件,移送公安机关8起,解决了人民群众一些急难愁盼问题,维护了示范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优化济源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济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验启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因为只有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管执法,才能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欺诈、违约、制假售假、投机取巧等违法行为,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将继续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守护者”,为济源示范区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蓬勃发展保驾护航,为济源“最好的营商环境”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案例9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 
  立足实际借鉴经验 打造济源特色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品牌
  背景介绍
  为营造济源示范区一流营商环境,增强政府采购优质体验感,财政金融局以惠企、利企、便企为导向,从融资信贷纾困、扶持中小企业、推进全流程电子化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持续激发企业活力,着力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质效,努力打造济源特色政府采购优质高效营商环境品牌。主要做法
  发挥政策功能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优惠。适宜中小企业提供采购限额标准内的,专门向中小企业开放。二是提高预留采购份额优惠。预留预算总额30%至40%适宜项目专门给中小企业,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比例60%以上。三是加大价格评审优惠。面向小微企业的采购项目价格扣除比例由6%—10%提高至10%—20%。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合作的,按4%—6%的价格扣除优惠价格参评。该标准已嵌入招标文件中。
  切实降低采购成本 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一是全面免除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免收标书费用。确需履约保证金的,按保函形式收取。二是提高政府采购预付款比例,有效降低供应商运营压力和交易成本。预付款比例提高到合同金额的50%以上,合同签订后2个工作日支付预付款。三是及时组织验收。收到验收申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实质性验收。四是提升工作效能。合同在线签订、电子发票在线上传,实现“指尖办理”“秒收款”。五是推动“政采贷”工作落地,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六是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优势,积极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助力消费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
  确保公平公正 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
  一是公开开标过程。开放政府采购现场观摩。二是全面公开评标结果。书面(含电子方式)告知投标人未通过资格审查原因、评审得分与排序、无效响应原因等。三是加大信息公开监管方式。实行“全链条”可视化管理,政府采购预算各环节信息闭环串联,确保采购信息依法、全面、及时、准确公开。四是质疑答复在线公开,行政裁决质效大幅提升,复议“零撤销”、诉讼“零败诉”。
  强化监督管理 保障公平竞争环境
  一是加强采购人管理,落实采购人主体责任。科学编制采购预算,做到超预算、无预算不采购。二是规范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严格执行名录登记注册制度。三是严格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入库管理、随机抽取使用制度,严把“入口关”。四是加大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严格查处对供应商的差别待遇或歧视待遇的问题,营造中小微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五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公开举报投诉途径,开展保证金、隐形壁垒等问题专项清理,不断净化政府采购市场环境。
  发挥信用作用 健全完善诚信体系
  一是健全诚信管理办法。完善政府采购诚信管理和信用监管及评价结果运用机制,规范约束采购行为,加大跨部门共享信用联合惩戒力度,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二是强化信用结果运用。限制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人员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并从政府采购公布名录中择优选取代理机构。三是加大约束惩戒力度。明确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渠道和方式,高效处理投诉、举报事项,完善财政、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联动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监管。
  工作成效
  2022年148家预算单位完成206个政府采购项目,采购金额54682.75万元,节约资金1914万元,节约率3.5%。网上商城交易额4764.4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18.81万元,增幅34.4%。为15家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累计发放政府采购合同融资贷款387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216.27万元,增幅133.6%,位居全省第一。在全国政府采购监督峰会组委会、《政府采购信息报》、政府采购信息网组织的全国政府采购机构联合评比中荣获2021-2022年全国“政府采购先进监管机构”称号。
  经验启示
  政府采购工作的好坏与营造济源一流营商环境密切相关,具体工作中要求我们立足实际,学习先进,积极探索,拓宽思路,注重实效,持之以恒。坚持“阳光采购”,努力打造“互联网+政府采购”等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服务平台,构建集智慧化、集成化、数字化、精细化、透明化为一体,多措并举具有济源特色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
  案例10 济源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三个聚焦”助推“一件事一次办” 改革落地生根
  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便民惠企服务水平,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32号)有关要求,济源政务大数据中心聚焦企业和群众高频办事需求,坚持在便民服务上做“加法”,在办事流程上做“减法”,通过优化办事流程、精简申报材料、加强信息共享等举措,扎实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并将改革成果向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延伸,实现市镇同办,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主要做法
  聚焦“应用需求”拓展一件事服务内涵
  济源针对企业和群众办事在多个部门间“来回跑”“重复跑”问题,印发《济源市人民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的通知》,围绕关联性强且办事需求量大的住宿餐饮、生活商超、美容美发、医护保健等企业经营业务以及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水电气暖过户等个人生活服务业务,对应用场景进行流程再造。多次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明确各个主题服务事项的牵头单位,并立足企业和群众办事实际,不断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拓展服务领域,在首批梳理推出31个“一件事”基础上,新增61个“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事项。目前,济源已对92个“一件事”编制了服务指南并制作二维码,同步在政务大厅及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宣传推广。
  聚焦“综合受理”简化一件事办理流程
  济源以企业开办、证照联办、“五险一金”企业开户、住房公积金签约抵押贷款等一件事为突破口,围绕“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改革理念,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办理要素和办事流程进行优化再造,通过整合归并、信息共享等方式重建联办事项清单,精简办事材料,构建线下“综合窗口”办理,线上“一网受理”的运行模式。按照不同服务主题,线下设立企业开办、证照联办、“五险一金”企业开户、公积金签约抵押贷款等一件事综合窗口,线上依托“济源政务服务一件事”平台统一办理入口,共享一套资料,让群众从“跑多窗跑多次”变成“到一窗办一次”,切实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
  聚焦“就近办理”推动一件事市镇联动
  济源依托16个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积极推动相关“一件事”下沉至基层办理,建立“一件事”市镇同办机制,对于涉及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相关的“一件事”,办事企业和群众可就近在市级大厅或镇级便民服务中心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及相关许可证。以“我要开小食品经营店”为例,群众到所在辖区便民服务中心“一件事”综合窗口,一次性联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食品小经营店登记等相关证照,如窗口人员了解到群众想经营烟草零售业务,一并告知其经营烟草零售点所需具备的相关条件及申报材料,在申请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可由镇便民服务中心与市级大厅市民之家联动,为其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市镇联办机制打通了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工作成效
  “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动次数,压缩了办理时限,真正实现企业群众“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办完一件事”。企业开办一件事,改革前企业需跑市场监管、税务、公安、人社等13个部门窗口、累计办理时间18个工作日,改革后企业只需到1个窗口、2个小时即可办结;“五险一金”企业开户一件事,改革前企业需跑人社、医保、住房公积金3个部门窗口、累计办理时间为3天,改革后只需到1个窗口、1个工作日办结;公积金签约抵押贷款一件事综合窗口,能够同步受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审批和不动产抵押登记两个部门业务,今年6月份以来,该一件事综合窗口共办理公积金贷款业务21宗,涉及贷款金额872万元。初步统计,今年以来通过“一件事一次办”平台办理相关业务1200余个,真正提高了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了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经验启示
  济源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梳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综合受理、市镇联动的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跨层级政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开办、五险一金企业开户、住房公积金签约抵押贷款等一件事的深入应用,切实提高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案例11 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跨境贸易“闭环”服务,畅通企业“开放”通道
  背景介绍
  济源不通江、不靠海、不沿边,却通过构建跨境贸易“闭环”服务,畅通企业“开放”通道,创下外贸进出口总值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的佳绩。去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300.8亿元,成为省内唯一进入300亿区间的非省会城市。今年一季度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6%,进出口总值稳居全省第二。
  主要做法
  以国际视野,打通企业出海通道。
  中原腹地小城,站位全球高度。在稳定巩固秘鲁、墨西哥、澳大利亚等五大贸易伙伴国(地区)的进出口总量的同时,济源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助力企业深耕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国家市场,帮助企业取得EAC(俄罗斯、白罗斯、哈萨克斯坦)认证,全面拓展国际市场,引导企业在家门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对外放眼世界,对内精准对接。立足济源外贸产品特点,梳理出“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类外贸企业,根据不同企业特点持续关注进口国对产品的进口要求,时时关注进口国准入标准及临时贸易措施研究,引导企业科学选择适用RCEP、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等原产地证书,帮助企业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线上线下并重,领航济源出海。线上,济源开设线上“云课堂”,专题为企业解读RCEP享惠实务,开展融资服务、外汇服务、跨境电商等多种培训,组织企业开展线上洽谈合作,抢抓国际订单,扩大企业的“国际朋友圈”。线下,济源制定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培育AEO计划,深入潜力企业开展调研,提高外贸政策知晓率,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助力企业拓展外贸新赛道。
  以闭环服务,护航企业扬帆远航
  梳理外贸流程,构建服务闭环。建成全省首家外向型经济一站式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推行外贸服务官制度,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将商事准入、口岸物流、报关行、货代、第三方检测、业务咨询等进行整合,构建全链条闭环。推行口岸、海关、商务、税务、外汇、银行、保险、物流服务、报关报检等方面外贸服务资源,打造及时、直接、公开、全面、督导有力的外贸服务模式。全天全程在线,做到有诉即办。严格落实“接诉即办” “凡诉必办”机制,第一时间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搭建济源外贸政企交流群,为企业提供7*24小时电话、微信等咨询服务。制定进出口货物关税征收标准一览表,组织第三方机构实施收费价格透明化。建立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济源海关、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部门会商机制,及时沟通解决企业在对外贸易每个环节中遇到的难题,汇聚外贸发展合力,打造济源外贸服务品牌。企业“有难必帮”,精准高效护航。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对企业在市场准入、技贸措施、物流通关等环节遇到的堵点及时协调疏通。优化关长联系企业机制,通过问题收集反馈、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收集问题一分析答复一反馈销账”闭合回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强化外贸企业“信易贷”服务,常态化协调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问题。开启预约办理工作机制,解决企业节假日手册变更和应急通关难题。
  以三驾马车,引领外贸驶向“深海”
  擦亮“老字号”,夯实外贸中流砥柱。济源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对豫光金铅、济源钢铁等“老字号”企业,济源实施“关长联系企业+逐月监测外贸异动”制度,建立信息互享共通机制,向企业提供外贸动向分析,引导企业利用保税仓储功能等方式,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一季度,金属矿及矿砂、银锭、黄金共占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的 95.3%。培强“原字号”,打造特色外贸品牌。梳理辖区机电、农食、化工等涉及RCEP出口国家的产业,帮助企业合理选择申请原产地证书种类。重点对清水源等企业进行精准帮扶,助推清水源通过海关高级认证。针对济源陶瓷制品、农产品贸易企业等,加强进口国准入标准及临时贸易措施研究,畅通关企沟通渠道,强化出口政策支撑,厚植“原字号”发展底气。RCEP自2021年实施以来,共签发RCEP证书2790余份。拓展“新字号”,广蓄外贸后发力量。为拓展外贸品类,济源强化海关政策宣讲,及时向企业推送主要贸易国家产品技术贸易措施信息,指导企业建设符合标准的出口基地和生产车间。组织召开“出口食品企业海关政策宣讲会”后,新增出口食品备案企业2家,总数达7家。济源飞龙食品已申报货值20余万元的九蔬饼干出口泰国,后续还将有180万元的订单。助力卫生洁具企业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导企业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开发新品,新增摩洛哥等出口国家3个。目前企业正加快建设海外仓,以跨境电商降低贸易成本。
  工作成效
  2022年,济源示范区外贸进出口总值300.8亿元,是省内唯一进入300亿区间的非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去年济源示范区AEO高级认证企业达到7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2023年一季度,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9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6%,较全省整体增速高出22.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稳居全省第二。
  经验启示
  济源跨境贸易之所以能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除得益于济源良好的产业基础,更重要的是济源能够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帮助企业打通出海通道;以高效的闭环服务,护航企业扬帆远航;以“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驾马车,引领济源外贸驶向“深海”。多措并举,打造出良好的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在济源形成龙头企业“带头跑”、中小企业“加速跑”的外贸格局。下一步,济源将持续优化完善外贸服务闭环,提高“单一窗口”利用率,加快申建综合保税区,推动拓展进口保税仓业务,持续擦亮济源外贸品牌。(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案例12 济源示范区司法局
  统筹谋划、依法赋权,积极探索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新路径
  背景介绍
  2021年以来,济源示范区按照中央、省委为基层放权赋能的部署要求,在省司法厅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真放权、放真权”,积极谋划、精心设计,以“先完善机制、后启动实施”的总思路,并报请省政府批复同意,率先在镇(街道)探索开展综合执法改革工作,立足镇(街道)现实承接能力,比对外地乡镇(街道)高频执法事项,首批依法赋予11个镇60项行政处罚权、5个街道30项行政处罚权,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主要做法
  加强统筹谋划 理顺改革体制机制
  一是精心谋篇布局。遵循系统集成原则,立足济源实际,把在镇(街道)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为向基层放权赋权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出台《济源市镇(街道)放权赋能工作方案》,确立“先完善机制、后启动实施”的放权思路,按计划、有步骤设计改革实施“路线图”。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先后邀请省委编办、省司法厅等部门到济源实地调研4次,省级有关部门论证赋权事项13次,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支持。2021年11月19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济源市在镇(街道)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同意济源在16个镇(街道)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三是加强配套政策协同跟进。聚焦保障镇(街道)充分行使属地管理权限、规范行使综合行政处罚权,印发《济源市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实施细则(试行)》《镇(街道)职责准入暂行规定》《镇(街道)放权赋能收入及经费管理办法》等5项配套政策,并指导首批放权部门结合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保障镇(街道)规范开展行政执法的配套措施。
  强化组织架构 夯实基层执法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在市级层面,由市放权赋能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推动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办公室开展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在镇(街道)层面,各镇(街道)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领导小组,建立镇(街道)党委(党工委)领导、政府(街道办事处)主导、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工作机制。二是规范机构设置。按照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要求,16个镇(街道)通过整合原有的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全部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事业全供单位),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一设置指挥调度中心、法制室、3至4个执法中队,并搭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平台。三是建强执法队伍。全面落实“减县补乡”举措,为各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核定人员编制,采取“考试选拔、按需调配”的方式,连人带编向镇(街道)下沉316名工作人员。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组织各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到南京市栖霞区、江阴市徐霞客镇进行实地观摩学习;围绕强化服务型行政执法理念、落实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等内容,对镇(街道)执法人员开展了十余次业务培训;编印《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手册》《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法律法规汇编》,供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参考,着力提升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业务能力。
  健全运行机制 确保依法全面履职
  一是厘清执法边界。印发《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在镇(街道)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通告》,明确行政处罚权依法交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对集中行使后,放权部门不再行使,放权部门继续履行监管职责,镇(街道)接受放权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二是规范案件移送。市级各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涉嫌违法行为属于镇(街道)职责范围的,交由相关镇(街道)查处。镇(街道)在实施行政处罚中发现处罚事宜超越本级权限或涉及其它处罚事项的,移送市级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查处。三是强化协同配合。市级各行政执法部门在镇(街道)开展执法活动,可邀请镇(街道)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协助开展相关执法工作。镇(街道)开展行政执法,需要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协助的,书面向部门提出申请,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必要时进行现场指导。
  坚持多元共治 提高基层执法效能
  一是加强业务指导。按照下放行政处罚权类别,组织5个赋权部门编制业务指导手册,统一执法文书,规范执法流程,健全制度规范;组织开展实地督导,加强实时指导,及时解决执法办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案件办理水平。二是规范案件办理。组织开展镇(街道)行政处罚案卷评查,严格对照《河南省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河南省行政执法案卷立卷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审查,逐案反馈存在问题,抓好落实整改,提高案卷质量。三是强化跟踪问效。组织召开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评估推进会,评估各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开展情况,检验综合执法改革成效,理清现状、交流经验、查找不足、明确重点,做好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后半篇文章。四是建立监督机制。印发《镇(街道)行政执法监督暂行办法》,开展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专项监督,组织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受理镇(街道)行政执法投诉举报案件,对各镇(街道)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实施全流程监督。
  工作成效
  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以来,各镇(街道)围绕赋权事项严格依法履职,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综合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及时发现制止并纠正辖区各类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立案办理各类行政处罚案件400余件,基本实现了“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改革初衷,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无缝衔接,基层治理能力大幅跃升。轵城镇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办理各类案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对执法人员在线索收集、立案标准、调查取证、法制审核、处罚告知、案卷归档以及执法文书制作等环节明确标准,确保检查、执法、办案等各个程序规范化,创新利用网络平台,首次办结消防行政处罚案,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难题症结,有力提升了辖区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思礼镇投资500余万元开工建设集消防救援、综合行政执法、消防安全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应急消防执法调度中心,调度平台集聚综治监控、蓝天卫士系统及治安管理平台等336个数字平台,涵盖工业企业、交通道路、河道水库等多个重点安全领域,开展24小时值守巡查,实现镇区及重点场所全覆盖,随时发现并排查治理隐患。北海街道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规范化开展综合执法,着力构建“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执法模式,强化服务优先,源头治理,针对九小场所等沿街门店的事故易发点位,制作警示牌逐户张贴,做到温馨提示,防患于未然。截至目前,共接待省厅领导调研和外地市兄弟单位考察学习10余批次,在2022年省司法厅举办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业务视频培训班上,济源作了典型发言,济源做法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
  经验启示
  总体看,经过近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市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阶段性成效,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距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层执法人员力量不足、执法办案水平不高,衔接机制不健全,赋权部门指导力度不够,执法装备保障不到位等,下一步,司法局将紧紧围绕省委、示范区放权赋能改革的系列决策部署,继续推进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平台标准化、运行机制规范化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指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镇(街道)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继续发挥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协调办公室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镇(街道)在开展综合执法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制定赋权事项评估办法,定期对赋权事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调整赋权事项意见建议,建立完善动态管理机制,让下放权限真正在镇(街道)经济建设和综合治理中发挥实效。(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司法局)
  案例13 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全链条”服务让项目建设“全程无忧”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作为项目建设的主责部门,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聚焦项目建设“全链条”服务,锚定项目谋划、签约、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等环节,理顺推进机制、压实责任链条、构建服务闭环,实现全要素保障、全周期管理,让项目建设“全程无忧”。
  主要做法
  科学研判,超前谋划,以“链式思维”做好项目储备
  上通下达,强化项目政策服务。每月搜集国家、省最新政策及动态,形成“政策包”推送至各开发区、镇(街道)及平台公司,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家投资方向,提升项目谋划质量。健全机制,科学谋划项目储备。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机制,围绕国家政策支持领域,立足济源产业特色,常态化、高质量谋划储备项目。实行晚上集中办公,以“诸葛亮”会方式谋划包装项目。今年第一批国家审核通过项目53个,总投资102亿元,资金需求32亿元;第二批省审核通过项目60个,总投资169亿元,资金需求49亿元。延链补链,做强特色产业链条。立足拉长特色产业链条,做强延链补链文章,提升项目谋划质量。如金马能源氢能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依托现有装置扩大氢气规模,围绕氢能“制储运用”开展上下游产业合作,延伸了苯加氢—环己烯—环己醇—己二酸—PBAT新材料产业链,创新探索与炼钢、有色企业的合作,构建绿色氢能供应服务商平台及上下游产业链绿色减排生态圈。
  部门协同,保障要素,以“模拟审批”助跑项目开工
  部门协同,创新要素保障支撑。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凝聚起支持项目建设部门合力。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瞄准报批“快”、 保障“优”、 效率“高”,提供“保姆式”用地服务;住房和城乡建局实行“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高效审批办理建筑许可;发展改革和统计局积极为项目争取能耗指标;生态环境局全力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审批和服务保障;林业局统筹做好项目林地手续办理服务服务。“模拟审批”,无缝衔接高效服务。打破原有项目“等地-批地-拿地-投建”的传统模式,对于尚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项目,项目业主可在用地红线和规划设计条件确定后,自愿申请“模拟审批”,相关审批部门视同该项目已取得土地使用权,采用“批前辅导”“并联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开展实质性审查,出具各类审查意见,在项目完成交地工作后,将“模拟审批”文件转为正式文件。该方式充分利用了“等地到批地”环节的空档期,实现了无缝衔接,助推项目快速开工。2022年,已为万洋年产15万吨锌基材料绿色智造等项目出具了“模拟审批”文件,实现了项目提前开工。“穿针引线”,银企对接保障资金。设立“金融服务日”,建立完善“线上”银企常态化对接、“线下”政银企三方协调对接、金融入企“现场”服务对接等工作机制,多渠道、多路径保障项目资金需求,累计召开政银企融资需求对接会126次,为1670家企业提供线上线下信贷产品服务,指导帮助387家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点堵点问题,投放81个项目信贷资金78.2亿元。
  专员服务,督导跟进,以“项目管家”护航“全程无忧”
  “项目专员”, 全权协调项目推进。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按照“一个项目、一名专员、一支队伍”的要求,依托重大项目责任单位组建项目部,为178个省市重点项目、115个“三个一批”项目,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政府类资金项目,各配置一名能力强、素质高、有经验的“项目专员”,全权服务协调项目各类问题。同时,坚持项目周例会制度,集中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遇到的各种等难题,并建立问题台账跟踪督办,累计解决405个项目难题。精准服务,提升项目推进质量。开展“企业服务连心桥”活动,完善“企业服务110”诉求响应平台,深入推进政策落实攻坚、企业成长助力、数字赋能提升、项目投资突破、产业循环畅通、科技创新引领、“四项对接”深化、要素保障稳基等八项行动,确保企业问题解决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建立台账,强化督导确保进度。严格落实项目台账式动态督导制度,以“三个一批”考核办法、建设奖励办法、要素保障等工作机制为抓手,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对在谈项目、签约项目、在建项目,从项目的立项、谈判、签约、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调度督导,对各级重点项目“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对推进较慢、手续办理滞后的项目,分别向项目责任单位、职能审批部门印发督导函、提示函。“项目管家”式的服务,全面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工作成效
  “三个一批”活动开展以来,济源参与项目247个,总投资1494亿元。经转化后达效项目115个,在库项目132个。其中,“签约一批”项目38个,总投资3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6亿元,目前已全部履约;“开工一批”项目67个,总投资70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8亿元,目前完成投资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7%,开工项目59个,开工率88.3%;“投产一批”项目27个,总投资6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亿元,目前已全部投产。
  经验启示
  “全链条”服务、“全要素”保障、“全周期”管理,济源以“链式思维”做好项目储备,以“模拟审批”助跑项目开工,以“项目管家”护航“全程无忧”,体现了项目谋划的前瞻性,项目服务的贴心性,项目管理的专业性,有效推动了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为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发展改革和统计局)
  案例14 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直播送岗保就业 连招智享促用工
  以服务“小切口”保障就业“大民生”
  背景介绍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随着人力资源加速流动、人力招聘信息即时传播,公共就业服务急需在服务革新、对接速效方面全面破局、均等可及。2022年以来,济源示范区人社局为应对多轮周边突发疫情冲击,着力保障全区“四个一批”项目建设和“322”产业集群培育用工需求,积极缓解部分企业“招工难”群众“求职难”,探索“局长+主播”新服务、“7×24小时”新平台、“5+2模式”进基层、“市场+驿站”新体系、“连心+星级”新社区等公共就业工作新机制新平台新支点,吹响就业招聘集结号、注入就业市场强心剂,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快享直达、智享即办,在抗疫情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中助企业招好工,群众就好业。
  主要做法
  聚焦用工需求端和就业供给端双向发力、双向奔赴,推动产业链就业链嵌合融合、互促共进,在就业服务上拓展广度,在就业招聘上加快频次,在就业对接上加强准度,在就业引流上提高效度。
  创设“局长+主播”新服务 荐岗位好对接常设“济源公共就业抖音直播间”,联合济源传媒中心组织稳就业保民生直播送岗系列活动,推出就业惠民政策局长大放送、知名企业人资主管直播荐岗位、线上走校园、云端入企探访、企业环境秀等群众企业喜闻乐见的服务,屏对屏互动式引流、一对一专员化对接。2022年以来,共组织局长+主播带岗等活动10期,推送就业岗位2800多个,关注直播超过20万人次,线上签约800余人。
  开发“7×24小时”新平台,汇岗位指尖选推动招聘求职双向智配、全时对接,同步开发济源“智慧人社新官网和手机端小程序”,扩展人力资源模块服务功能,涵盖找工作、招人才、招聘会、零工市场驿站、共享员工和就业见习等群众企业高频服务,积极引导在济企业、广大求职者使用网页端、手机端一键注册,掌上即享“7×24小时”就业创业政策阅览、用工信息发布、在线简历投递、查看人才简历、预约网络招聘会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在“济源公共就业网”岗位超市中发布岗位信息5.05万条。
  推行“5+2模式”进基层,连续招易就业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紧跟“月光经济”“假日消费”等人流聚集期流动期,将现场招聘会办到“村镇”“夜市”“景区”“庙会”等热门地,筛选劳动技术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和吸纳就业量大的商贸服务行业,组织小型化、定制化招聘活动,提高岗位的适配性、招聘的成功率。发动镇村干部、驻村干部通过微信工作群、“乡村小喇叭”等渠道广宣传、大推介,推动“周周有招聘、月月有活动,线上不打烊、线下身边享”,最大程度满足劳动者就近化就业和企业多渠道招工需求。2022年示范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00人。
  搭建“市场+驿站”新体系,扩容量促就业针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态等群体灵活就业需求,全面摸排灵活就业群体择业取向、市场需求变化,科学布点、双线覆盖,精准推送、暖心帮扶,在家居建材城建设“零工市场”,在镇(街道)设立“零工驿站”,形成“1+16零工市场零工驿站”服务体系;开发“互联网+零工市场”服务,开设“济源智慧人社”线上零工市场,绘制零工市场“电子地图”,推广“联洋好管家”零工供求小程序,建立“发布—推送—匹配—反馈”的岗位求职供需闭环机制,带动632名失业人员、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2022年,示范区人社局在零工市场平台发布2364个零工岗位,牵头组织富联科技、中沃实业等4家企业520名职工促成供需匹配和余缺调剂。
  打造“连心+星级”新社区,好服务身边享拓展“城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社银一体化”人社服务圈,充分发挥社区在联系服务促进群众就业的优势和作用,定期组织人社干部、社区人员深入辖区企业、商超,开展用工信息和劳动力信息统计,动态掌握辖区用工信息和求职信息;结合互联网+就业、社保网上服务平台交叉比对数据,做到社区人员底数清、就业意向清、技能水平清、服务需求清。利用“党群连心工程”、社区为民办事平台等途径,精准发布推送就业创业政策、求职招聘信息、技能培训信息及政策咨询服务,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适配岗位,扶持更多社区居民就地就业、灵活就业。截至目前,共高标准建成16个示范性“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示范性济水街道滨河社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022年示范性济源北海街道清趣园社区被命名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济水街道源园社区、玉泉街道泉兴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星级充分就业社区”。
  工作成效
  2022年以来,济源示范区升级企业用工服务全天候全时空全链条帮办模式,累计组织开展“济济人才·源源涌留”等“10+N”专项活动、局长直播带岗、“白+黑”(夜市)招聘会,“5+2”全方位立体式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2场次,其中线上招聘102场次,专场招聘50场次,为1200余家企业发布用工岗位信息7.05万条,线上+线下+社区助力达成就业意向2.25万人,以用工稳帮市场主体稳。2022年度城镇新增就业15200人、促进5600名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00人、引导2010人返乡入乡创业,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以内,位居全省低位。济源“就业服务网汇岗+抖音直播带岗+电视展播送岗”线上服务新模式获评全省劳动力市场监管指标亮点。济源示范区就业服务局获评2022年度全省人社系统先进集体,示范区管委会在全省就业创业工作座谈会上作交流发言,新华社、河南午间新闻联播、中国劳动保障报等省级以上媒体报道济源就业工作。
  经验启示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最大的民生,济源示范区人社局坚持把稳就业、保民生至于突出位置,立足民生需求,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让群众、企业在高效“数字化就业”平台中感受新时代济源的蓬勃活力与无限可能,打造“职”引未来,乐业济源品牌,以就业服务“小切口”,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为济源高质量发展注入人社活力。今年,济源示范区人社局计划依托“智慧人社建设”,打造集合社保、就失业监测、监测分析、企业及个人画像等功能模块的全省首创“就业失业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人社、工科等多部门数据共享,丰富数据集合比对分析,稳步推进就业监测工作制度性建设,提高对就业监测分析快速反应能力和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业务赋能能力,规范企业用工,智能推送惠企政策,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体验感。
  案例分析
  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的铅基多金属固废综合利用竣工投产在即,新增1200余人用工需求,急需一批机修工、电工、普工、行车工等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通过自主招聘面临进度慢、范围窄、供求信息不匹配等困境。示范区人社局推出“一企一策”“专班服务”,引导企业抓好专业化、小型化招聘,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招工引才,遴选急需岗位分批次参加“7×24小时”指尖选、推行“5+2联招”不断档、抖音直播间带岗位等活动,帮助企业招聘大专及以上产业工人800余人,有力保障了河南省“三个一批”重点项目投产“大量级”用工需求。(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案例15 济源示范区医疗保障局
  证明变承诺 方便群众办理意外伤害报销业务
  背景介绍
  一直以来,有第三方责任人和应由工伤支付的医疗费用不在医保支付范围,参保人因意外伤害住院报销时,需提供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地公安、法院出具的无第三方责任人或第三方责任人不支付证明,由主治医生填写《济源市医疗保险意外伤害调查表》,签署意见和签字,交医院医保科审核盖章,再将全部资料提交市医保中心进行审核认定,所需材料较多,报销流程复杂。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医疗保障营商环境,示范区医疗保障局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简化优化异地就医经办管理服务事项,意外伤害住院无法提供无第三方责任证明的,签署承诺书即可报销,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
  主要做法
  梳理事项简化流程。全面落实医疗保障经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制度,梳理政务服务事项69项,设计“一站式联办”服务流程,积极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机制,不断精减办事材料、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群众办理医保业务更加便捷。
  以案释法加强宣教。运用官网、微信公众号、报纸等媒体以案释法,曝光欺诈骗保典型案例,深入基层开展“反欺诈、树诚信,守护医保基金安全”为主题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企业、群众拒绝欺诈骗保、做诚信参保人。同时探索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失信名单公示等联合惩戒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实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风险。
  放管结合放管并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在线核查、协助核查、公示核查等方式,核查比对承诺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依托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给告知承诺制打下“信用”烙印,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基础上,避免欺诈骗保现象发生,确保医保基金安全。
  工作成效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医疗保障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服务意识,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切实解决群众医保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自2018年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以来,每年受理意外伤害报销申请2000余份,较原来的办理时限缩短了10-15天,真正做到了优化医保营商环境、减轻群众办事负担,提升群众医保幸福感。
  经验启示
  人人是营商环境,处处是营商环境,公务服务窗口更是营商环境。抓好营商环境必须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为民服务上力行,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示范区医疗保障局在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和“放管服”改革要求下,始终把“用心用情做好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探索便民惠企、放管结合的经办服务模式,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再造流程,着力打通便民惠企“最后一公里”,为济源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医保力量。(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医疗保障局)
  案例16 济源示范区中级人民法院
  立审执破有机衔接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背景介绍
  为解决执行案件中的“僵尸企业”因执行困局造成的案件积压,济源示范区中级人民法院结合审判执行工作实际,找准法院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创新推出“执破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司法供给,推动“执转破”提挡升级,有效提升市场活力,为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主要做法
  为加强立案、审判、执行和破产程序之间的协调、配合,济源中院制定《关于加强立案审判执行与破产程序衔接配合的实施细则(试行)》,服务济源示范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设立执破联合合议庭
  在中院民二庭挂牌成立清算与破产庭,2022年11月11日印发《 关于成立执行破产联合合议庭的决定》成立执破联合合议庭。12月6日,中院制定《关于加强立案审判执行与破产程序衔接配合的实施细则(试行)》,确立了执破联合合议庭审理机制。基层法院建立了破产审判合议庭和执破联合合议庭。
  建立执破联合新机制
  《实施细则》理清了法院立案、审理、执行、破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破产案件的甄别、办理建立了新机制。长久以来,由于企业破产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大、信访隐患大,债权人、债务人、债务人股东,亦或是税务、市场监管、职工权益等各种关系剪不断,理还乱,破产企业甄别、破产案件审理一直是法院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为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提高两级法院破产审判工作质效,盘活僵尸企业占有的社会资源,济源两级法院结合近年来的破产审判实践、参考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梳理涉企案件立案、审判、执行、破产全过程出现的各种法律风险,经各部门多次讨论,形成了立审执破产程序衔接配合的实施细则,明确了立案、审判、执行、破产各阶段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具体要求,同时确立了执行破产联合合议庭的审理机制。
  探索执破直通新成效
  《实施细则》促进了济源法院的破产审判工作。根据实施细则的要求,立案、审判、执行程序中发现企业符合破产情形时,承办人员及时知当事人审判、执行存在的法律风险,积极引导当事人提出破产申请,并向相关部门作出风险预警,提高了破产立案数,打通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甚至还有部分债务人股东为避免企业破产积极代替企业履行债务,自行消化了案件矛盾。破产程序中,执行部门全力配合做好了破产企业财产查询、车辆查找布控、财产接管腾空、拍卖等工作,有力提高了破产案件办理效率,降低了破产案件办理费用。
  工作成效
  自2022年11月起,两级法院执行部门、立案部门、破产审理部门紧密结合,就执转破案件移交审查的材料形式达成一致,就执行程序中企业是否具备破产原因的具体考量因素进行了探讨。自去年11月以来,基层法院执行局筛选破产案件3批19件,经过执行、破产部门联合预审,最终导入普通破产程序3件,导入执转破程序1件。审查过程中,执行部门多次向破产审理部门提供债务人财产调查情况、变现情况、债权人信息等,并指派执行法官与破产部门法官组成合议庭参与破产案件审理,有效提高破产案件审判质效。
  经验启示
  《实施细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创新性,利于推动执行和破产工作统一协调、衔接高效、有序运转,能够促进破产企业市场出清,有效提升破产审判质效。(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中级人民法院)
  案例17 济源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招标投标领域 全省率先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背景介绍
  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国家“互联网+公共资源”战略,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多措并举保障远程异地评标活动科学、规范、有序开展。通过率先在全省实现100%远程异地评标,探索推进公共资源交易跨区域协同化建设,进一步提升评标专家资源共享能力,提高评标质量,助力招标投标领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主要做法
  上线全省首家全国产化软硬件适配的电子交易平台,提升招投标电子化水平
  2022年5月10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上线了全省第一家全国产化软硬件适配的电子交易平台,实现100%“不见面开标”。2022年6月30日,示范区招投标领域完成首个跨市“远程异地评标”。
  远程异地评标现场分为主场和副场。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主场,本市以外的交易平台为副场,招标人在评标前与市公共资源局交易中心沟通对接,副场地点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从具备开展远程异地评标条件的合作平台中选取。
  招标人在发布招标公告时,须在交易中心平台选择远程异地评标,并填写专家人数。实行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主场专家人员数不能少于副场,评委会主席设在主场。本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人员至少在评标前三个工作日,预约远程异地评标席位人数、评标时间等。评标前通过主、副场专家库随机抽取并确定专家名单,同时做好名单保密工作。
  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2022年7月1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营商环境的通知》,即日起要求所有工程及政府采购招标项目(涉密项目除外)均采用远程异地评标。最大限度实现区域资源和专家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截至到目前,济源示范区远程异地评标率100%,率先在全省招标投标领域实现“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开启“多地评标”新模式
  为积极推行远程异地评标,11月9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携手河南洛阳、驻马店,四川泸州,陕西安康,内蒙古鄂尔多斯多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跨区域远程合作,完成济源金花石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梅花园音乐漂流项目的评标工作。这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主场筹备推动的首个横跨4省6地的远程异地评标项目。在此次评审中,各地评审专家通过完成了实时同步远程异地评标。整个评审过程规范有序、可查可溯,实现了“线下不见面、线上面对面”的远程同框评标。
  目前,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在河南省全域及山东、安徽、四川、陕西、内蒙古等地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并在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专家资源整合共享,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干扰,规范交易评标评审秩序,打造阳光高效、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2022年交易中心省外远程异地评标率达11.5%。
  工作成效
  一是最大限度实现区域资源和专家资源协调共享,不断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助力公共资源交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实行建设工程进场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全覆盖,依托远程异地评标系统,主副场异地专家音视频在线互动,同步评审打分,自动生成评标报告,通过在线评审、在线交流、在线录屏,评标过程公平公正,从空间上杜绝评标专家人为控制评标现象。
  经验启示
  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实现了跨省专家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了本地专家数量不足、专业类型不均衡等问题,为营造“清廉招投标”环境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下一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持续打破地域空间限制,与省内外更多区域交易中心进行联动,共同推进招投标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评标成本,为招投标活动提供一个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来源:示范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案例18济源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程代办“跑不停”营商环境暖人心
  背景介绍
  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优化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开展“全流程”代办帮办,从“起点”发力打造高效服务品牌,推动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主要做法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项目手续“全程代办”
  2022年初,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产业转移项目手续办理困难,高新区代办帮办专员主动对接企业需求,跟踪服务项目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准备办证资料,协调示范区相关职能单位积极做好现场踏勘等前期工作,多次到市民之家综合窗口上传办证资料。通过全流程代办帮办服务,帮助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办理了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手续。
  高新区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开展服务的“指挥棒”,积极完善全流程、精细化服务体系,制定实行《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为每个项目指定“服务管家”,主动开展对接、靠前进企问需,为企业和项目量身定制“私人套餐”,通过一对一、无间断、全流程服务,全速推进项目手续审批办理,助力项目提早落地建设。
  以企业满意为宗旨,项目手续“专人代办”
  济源市瑞麦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质量金属材料研发和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高端磨具钢、高端轴承钢、高温合金等产品的生产与技术服务。高新区代办帮办专员得知其需要办理排水许可证后,主动邀请示范区相关行政审批部门人员到企业进行现场指导,积极协调建设单位和相关机构实施排水管网连接工程、开展水质检测等,助力企业高效办证。
  高新区把企业的满意作为开展服务的“金标准”,通过内部选聘、外部招聘优选精兵强将,专门成立代办帮办服务队伍,为确保服务队伍质量,不仅入围名单要公示,还要参加企业服务专题培训,确保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双过硬”,全力打造企业服务专业化团队。
  以纾困解难为导向,项目手续“暖心快办”
  2022年,河南国泰铂固科技有限公司计划新上一条免酸洗技改生产线,但在排污许可证手续办理上遇到了烦恼。为帮助企业尽快解决难题,高新区工作人员与企业积极协调沟通,聚焦“症结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联动示范区相关部门多次进行现场办公,顺利帮助企业完成排污许可证变更等手续办理,推动了该项目当年10月份顺利投产。
  高新区把企业的关切作为开展服务的“风向标”,坚持把“企业所急”作为服务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研判提醒机制,紧盯重点建设项目,拉清单、列台账,定期通报项目手续进展情况,为企业手续办理“定好时间表”“画好路线图”,确保手续代办帮办有序推进。同时,全面实施“企业管家”服务机制,合力解决好企业的“急难愁盼”。
  工作成效
  通过代办员积极主动对接、全身心代办服务,协调解决审批中各类难题,有效破解了“审批慢”“审批难”问题,推动重点项目快速审批、尽早落地。去年至今,已累计为50余个企业项目代办帮办手续150余项,真正让企业从项目手续办理开始,踏踏实实谋发展,开足马力上台阶。
  经验启示
  代办帮办服务的深入实施,形成了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落实体系,让企业享受到了“快、优、便”的政务服务,办事获得感不断增强,创造了爱商、亲商、重商的高质量营商环境。新时代高新区的发展需要更多优质企业扎根高新、深耕高新。我们要换位思考,强化服务意识,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本准则和导向,高度重视服务企业工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支持企业做精做强做优,促进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案例分析
  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外来投资项目手续代办帮办服务模式,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效能,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以企业满意为宗旨,以纾困解难为导向,积极完善全流程、精细化服务体系,制定实行《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济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内部选聘、外部招聘优选精兵强将,专门成立代办帮办服务队伍,坚持把“企业所急”作为服务的重中之重,紧盯重点建设项目,拉清单、列台账,定期通报项目手续进展情况,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服务,持续提升项目手续代办帮办服务质效,助力辖区外来投资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案例19 济源示范区交通运输局
  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助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背景介绍
  自2018年8月被确定为我省第二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城市以来,济源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抓创建机遇,把公交优先发展放到民生事业的突出位置,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一体发展、服务民生”的基本思路,优化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规范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基本确立了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体地位,公共交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公交运营服务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主要做法
  不断提升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配套保障。中心城区建成投用电子站牌34个,设置公交专用道54.482公里,投放共享单车4000辆、共享电单车4000辆,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二是积极争取各方投入,加强资金保障。市财政每年对城市公交补贴运营亏损补贴1300万元,城乡公交运营亏损补贴500万元,为公共交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一是围绕民生实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和城市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提升,完成对14个建制村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改造和城市主干道35处公交站台适老化改造提升工作,并打造3条敬老爱老城市公交服务线路;二是开展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每年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倡导大家选择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形成崇尚节约、低碳环保的社会新风尚。
  不断提升特色创新
  一是开通城际公交,提升城际通勤化水平。相继开通济源至晋城、济源至洛阳高铁站和济源至洛阳机场城际公交,票价5元,双向对开,方便群众乘坐高铁和民航出行,提升对外连通度;二是开通定制公交,打造“爱心班线”。通过与学校签订协议,为学生上下学提供定制服务,有效解决城乡公交空载率高,乡镇学生出行不便利等问题。目前共有“爱心班线”6条,方便王屋、大峪和济源四中、济源六中400余名学生乘车。
  工作成效
  济源示范区通过“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万村通客车体质工程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逐步确立了公共交通在出行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基本实现了以城市公交为主、城乡公交为辅、城际公交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出行服务体系。并于2022年成功获得河南省第二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称号。
  经验启示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不断加大公共交通建设投入力度,先后投入近3亿元资金,购置了新能源公交车辆,提升了智慧化、便捷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公共交通发展国有化经营。为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安全、文明”出行理念,助力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于2019年开始在济源城区实施公交全部对市民免费乘坐政策,济源成为率先推行公交免费的省辖市,开创了河南省辖市公交全免费时代,并将免费政策持续至今,市财政每年对公交企业运营补贴1800万元。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充分体现了济源示范区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的发展理念,有力地提升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交通运输局)
  案例20济源示范区梨林镇
  盘活闲置资产 引领发展蝶变
  背景介绍
  梨林镇是示范区确定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试验区。作为全市重要的粮食产区,全镇5.2万亩耕地红线雷打不动。我们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上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新建项目用地审批难、周期长、见效慢;另一方面,梨林镇新济路沿线“躺着”一批停产企业,空闲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为了破解项目用地的困局,帮助优质项目落地,使闲置资产“旧貌换新颜”,梨林镇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性和主观能动性,着力破解围绕盘活的难点、堵点,采取新措施,发展新路子,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项目建设持续推进,闲置资产变成项目建设的战略储备。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机制。创新开展班子成员分包“四个一”活动,即“分包一个重点项目、盘活一处闲置资产、引进一个招商项目、化解一个信访积案”,实行“一个企业、一套班子、一线推进、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本着利于工作、利于协调的原则,采取班子成员主包、相关部门配合推进的模式,抽调精兵强将,强力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盘活工作。
  二是摸清底子。各班子成员深入一线调研,与相关人员座谈,摸清企业停产和土地闲置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因为债务纠纷停产的企业,重点摸清利益各方的债务关系和土地、厂房等现有资产的权属。根据摸底调研情况,制定班子成员分包盘活停产企业台账,明确土地性质、找准存在问题,具体分包到人。
  三是统筹推进。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盘活专项工作组,树立“用发展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理念,找准现有问题症结,找到利益各方的平衡点,通过化解现有矛盾和引入新的项目,盘活停产企业。针对停产企业的地理位置、目前现状,“一企一策”、“梯次推进”,变盘活“路线图”为“施工图”,变“指挥员”为“施工员”。
  工作成效
  一是传统产业扩能升级。以前瞻性的眼光盘活闲置资产,让梨林传统产业重焕生机。梨林这个传统纺织重镇“再闻机杼声”,欣天纺织生产规模从盘活前的3.7万锭恢复到5万锭,生产技术进一步创新升级;宏基鲟鲵养殖有限公司在原有基础上嫁接重组,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扩大鲟鲵养殖规模,入围国家级骨干基地名单;养力元饮品盘活桥头村闲置土地,壮大饮料产业集群,推动梨林特色饮料产业在原有基础上扩规升级。一系列传统产业在盘活闲置资产中焕发新的生机。
  二是龙头引领补链强链。通过挑商选商、招大引强实现龙头带动,让梨林的产业链不断完善。中国500强企业海大集团全资收购经营困难的唐美饲料,成立河南牧高乐饲料有限公司,创造了5个月内签约、开工、投产、入规的“梨林速度”,带动周边面粉加工、交通运输、小麦种植全产业链发展;山东艾瑞尔在将寿光果蔬种植先进模式引入智慧农业蔬菜产业示范园的基础上,盘活临近的前荣村毛巾厂,建设农产品加工厂,丰富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正在成为济源现代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领头羊、河南设施农业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梨林镇已形成以大河面业为代表的食品生产、以丰之源为代表的饮料生产、以欣天纺织为代表的纺织轻工、以牧高乐饲料为代表的饲料加工等系列“农字号”产业集群。
  三是丰富业态便民利民。填补产业短板,丰富区域业态,让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因资金原因停产的鹏程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嫁接重组,在原有厂区建起了天天乐超市,有效填补了辖区服务业短板,让群众在镇区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和服务。停产8年的威龙净水剂有限责任公司改建为市交通驾校训练场,目前由阳光驾校接手,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群众就近学习驾驶技术。这些闲置资产的盘活,促进了梨林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四是集约用地点石成金。作为济源重要的粮食安全保障区,面对土地利用政策日益趋紧,盘活闲置用地几乎成了梨林新上项目的唯一途径。梨林镇从2019年开始盘活闲置资产,先后盘活三友纺织、鹏程机械厂、安康蜂业、唐美饲料、金豪胶业等闲置厂房15处,招引欣天纺织、天天乐超市、浩明饮品、海大牧高乐、博澳科技等15家,闲置土地利用面积达5万平方米。过去镇区的一块块“伤疤”,而今变成了上级的调研点、群众的致富点和社会的满意点,实现了点石成金、化茧为蝶。
  五是带动就业助民增收。随着一个个闲置资产的盘活、龙头项目的引进,过去因企业停产而失去就业机会的工人重新上岗,有600余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直接就业。以欣天纺织、海大牧高乐、天天乐超市为代表的“盘活一批”企业不仅起到了带动就业、助民增收的引领作用,也为地方带来近千万元的财政收入,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经验启示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不仅要吸引外来客商投资落地、建设项目,还要抓好后续服务,让企业安下心、扎下根。
  梨林镇通过找准问题症结,化解现有矛盾,引入新的项目,实现闲置资产的盘活,通过树立一条龙、全链条服务理念,做好服务企业的后半篇文章,让企业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好,努力培植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济源经济高质量发展交上满意答卷。(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梨林镇)
  案例21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
  督促保护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国有财产 行政公益诉讼案
  要旨
  针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附属工程西沟坝漫坝事故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情况,检察机关督促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小浪底管理中心)理顺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属地和部门监管职责,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加强预报预警智慧监测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国有资产安全。
  基本案情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2021年3月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附属工程西沟坝发生一起漫坝事故,导致坝体局部垮塌,水流进入水电站地下厂房,发电机组停机,造成国有财产损失。
  调查和督促履职
  事故发生后,检察机关在与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水利局沟通工作时了解到该线索。2022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以下简称济源分院)根据最高检“八号检察建议”对小浪底管理中心立案调查。经调查,2021年3月1日3时35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灌溉洞供水支洞工作闸门非正常自行开启,水流进入西沟坝内和小浪底水电站安装间,造成6台发电机组停机、7条出线开关跳闸,全厂失电,直接经济损失2363.38万元。
  检察机关深入调查发现,此次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国有财产损失的深层原因是:落实《安全生产法》不到位,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顺畅、不健全,未落实水利安全生产监管“属地”原则。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专业性强,其管理中心隶属水利部直管级别较高,长期以来未有效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事故发生后,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第一时间向水利部报告相关情况,并首次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报告该情况。具体原因是:管理不到位和相关设备维修养护欠缺,一是附属工程西沟坝运行管理薄弱,监管存在盲区,长期失管失察。工程和设备安全隐患未提前排查整改,错失抢险有利时机。二是灌溉洞供水支洞工作闸门维修养护和管理不到位,长期带病运行。三是现场视频监控系统未发挥监控作用。四是西沟坝水位监测缺失。五是值班人员履职不到位,劳动纪律松弛。六是小浪底管理中心未按水利部规定及时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并落实管控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于成立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的通知》(水利部水人事〔2011〕480号)等规定,小浪底管理中心对小浪底水利枢纽相关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负有监督管理主体责任。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全生产工作委员会、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负有属地监管和行业监管责任。
  一是通过监督落实《安全生产法》推动社会治理。济源分院检察长亲自办理重大典型案件,统筹案件办理和社会治理。检察长将该情况形成专题工作报告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委政府,并与主要领导沟通协调,得到党委政府高度肯定和全力支持,迅速推进工作。2022年5月19日,济源分院检察长会同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主管安全生产副市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共同向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公开送达检察建议书,建议其:一是根据《安全生产法》,落实水利安全生产监管“属地”原则,全面整改发现的问题,理顺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属地及行业管理职责,主动接受“属地”行政执法监管。二是落实隐患治理监督责任,全面梳理安全漏洞,建立隐患排查整治清单,压实整改责任,坚持“谁检查、谁建账、谁闭环”,实现工作动态闭环管理,限期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建立完善双重预防工作机制,落实“三必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风险全链条管控责任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和举报制度,进一步强化系统治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确保国有资产安全。送达检察建议同时,几部门召开第一次工作推进会。主管安全生产副市长提出,属地各安全生产责任单位要根据检察建议,严格落实好《安全生产法》,和小浪底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协作配合,履行好安全生产行业责任、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属地责任,保障小浪底安全平稳运行。
  二是通过高效落实检察建议确保国有财产安全。小浪底管理中心收到检察建议书后高度重视,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研究,并逐条落实。一是根据相关规定,结合行业监管和属地监管要求,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就落实水利安全生产监管“属地”原则形成了《关于建立保障小浪底水利枢纽安全稳定运行协作联动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二是落实事故隐患治理监督职责,采取“两随机、一公开”和“四不两直”方式进一步压实事故隐患排查整改责任,开发公司履行事故隐患排查整治主体责任,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台账,实现工作闭环管理。三是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原则,健全风险管控制度,强化动态风险管控。四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专题会议学习、将安全生产作为主题党日重要内容、聘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等方式,不间断加强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教育。2022年以来,管理中心已顺利完成山体边坡安全检查管控及年度调水调沙任务,安全平稳度汛,上半年国有资产管理实现盈利。
  三是通过建立机制理顺安全监管体制。案件办理中,济源分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注重构建沟通协商机制,加强职能融通。为确保检察建议整改落实,济源分院推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委办与小浪底管理中心建立常态化联系渠道,正常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等,期间召开检察建议落实推进会3次,跟进监督安全生产属地管理及相关隐患整改工作。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小浪底管理中心就进一步建立协作机制达成了共识,明确了“监督是为了更好服务”的理念,提出“督导不替代、履职不越位、服务不添乱、跟踪不缺位”的原则,探索把单向监督变多向合作的良性工作办法。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应急管理局、水利局和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联合会签了《关于建立保障小浪底水利枢纽安全稳定运行协作联动机制的意见》,常态化保障小浪底安全运行。行政机关及小浪底管理中心充分认识到公益诉讼制度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与济源分院会签文件《关于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和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检察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配合的意见》,明确了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土保持及其他重点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协作。
  典型意义
  “黄河安澜,天下大穰”,安全生产是重大政治责任,是民生大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事关黄河安危,事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作为部属正局级事业单位,存在安全生产执法“属地管理”不能落实的问题,上级主管部门因地理因素不可能做到常态化监管,必须充分发挥属地安全监管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保护国有财产安全。以检察监督为桥梁纽带,地方行政部门实现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属地安全生产执法监管。检察机关通过法律监督发挥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助推了党委政府法治化社会治理进程,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的价值作用。(文章来源: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济源分院)
  案例22 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
  精心服务企业 加快项目建设
  背景介绍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招商引资的催化剂、项目建设的加速器。持续关注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化解,精心服务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是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经开事,精心办”一流营商品牌,推动经开区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主要做法
  深入走访座谈
  济源经开区充分发挥好包企干部入企服务制、领导干部下访制、项目专班等作用,全体干部职工深入重点企业、项目工地等,通过现场走访座谈,深入企业车间和生产一线,与企业家交流交心,找准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济源经开区定期组织召开企业家畅聊会、座谈会,与企业家一起想办法共渡难关,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为企业纾困解难、降本减负。
  及时会商研判
  济源经开区党组注重企业难题化解质量,及时召开会议,会商研判。党组认真听取企业分包干部、涉及部门的意见,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问题给出解决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层层落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制定工作台账,明确具体责任人,坚持挂图作战、销号管理,严把时间节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按时高效完成。
  提升企业满意度
  为保障项目顺利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跟踪服务机制,成立项目推进专班,设立豫光、金利、万洋、济钢四个专班,建立重点项目白名单制度,为项目落地建设保驾护航,按下项目建设的“快进键”。济源经开区党组将搜集的所有问题全部列入党组决策重大事项,每周听取责任部门问题化解进度,再根据问题推进情况给出指导意见,确保问题化解按期完成。同时,济源经开区行政审批局安排专人收集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办理各项手续,对问题解决情况现场核实,以100%的问题解决率确保100%的企业满意率。济源经开区精心服务企业,用心用情为企业纾困解难,以高效优质服务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营造良好氛围
  济源经开区充分发挥“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多渠道、全方位,广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和先进典型。加强政企沟通,主动听取辖区内企业家、企业职工、专业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商会的建议,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营商舆论氛围。
  工作成效
  企业纾困解难见实效
  在走访交流中,济源经开区工作人员搜集了近期企业发展中的新难题,整理了涉及辖区18家企业43项问题,主要涉及要素保障、政策服务、资金等方面。同时,发挥包企干部“宣传员”作用,每月4次到企业走访调研,宣传贯彻产业、金融、科技、环保、安全等方面政策法规。济源经开区对辖区内企业进行“问诊式”走访调研和“地毯式”政策问需,做到“需求早摸清,问题早掌握”,为精准施策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加大企业难题的化解,极大提高企业的满意度。
  企业项目建设快落地
  本着为企业服务的目标,安排专人负责项目手续办理工作,对接示范区编办厘清134项权责清单,整理汇总十余项企业手续办理服务指南及一次性告知单。同时,按照示范区要求承接手续办理职能权限,与市民之家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对接,根据经开区实际情况建设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从改造装修、制度上墙、揭牌设立、人员到位仅用1个月时间完成。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与各职能部门交流协调形成合力,明确办理事项,确定责任人。目前已开始运行,保证下放权限应接尽接,能接尽接。
  优化要素服务保发展
  济源经开区主动靠前服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针对金利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强化冶炼产业化示范及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企业排污问题开展多次调研,科学论证分析。济源经开区累计投资555万元,新建污水管网1.25公里及一座智能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保证了金利项目投产后顺利排污。截止目前,新建管网及设备可承接金利项目排放污水1000m3/天,为企业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金利周边污水管网及配套设备的建成和投用,不仅保证了金利项目一期按期投产、顺利排污,而且使经开区污水管网系统进一步完善,是经开区服务项目建设、持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
  经验启示
  济源经开区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更有温度、有速度、有态度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用真心、用心、贴心的服务换企业省心、放心、舒心的发展,努力做到服务企业“零距离”、办事效率“零延误”、项目入驻“零障碍”、生产经营“零干扰”,切实提高企业的服务满意度,打造济源经开区“经开事,精心办”营商环境一流品牌。(文章来源:济源经济技术开发区)
  案例23 济源示范区营商办
  “五大机制”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温度
  背景介绍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水,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去年以来,济源示范区持续深化市场主体服务,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水平,建立健全“政企沟通畅聊会”机制,创新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率先推出“创业惠客厅”服务,实行“行业+属地”服务,推行常态化监督服务,以“五大机制”为企业纾困解难,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温度。
  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政企沟通畅聊会”机制。示范区分管副市长每周与主管行业领域的10-15名中小微企业家召开座谈会,对企业反映的一般性问题即交即办,短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系统性改革逐步改进、完善,全力化解遗留问题。目前已收集问题300余个,即交即办问题解决率达100%。同时济源还建立完善“线上”“线下”并行的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多渠道、多路径保障企业项目资金需求。
  二是实行“行业+属地” 网格管理。实行企业满意度双负责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对市场主体的走访座谈交流活动。今年以来,示范区55家职能局委、开发区、镇(街道)等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网格化服务水平,通过走访、座谈、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全市2万多家市场主体开展常态化走访服务,累计解决问题900余项。
  三是推出“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成立示范区各开发区、镇、街道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建立一线调度机制,实行“市场主体点单,区镇街道吹哨,职能部门报到,合力组团服务”。完善网格联系机制,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等服务方式。强化合力服务机制,实行综合协商、集中“会诊”、协同“作战”。突出问题导向机制,聚焦问题,实行限定期限、三层逐级解决问题机制。
  四是提供“创业惠客厅”套餐服务。变“企业找政府”为“政府找企业”,精准施策,为企业提供“前、中、后”全生命周期服务。做到靠前服务、精准服务、跟踪服务;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周末不打烊服务;推行企业登记现场即办服务,实现企业开办“码”上办。当好创业企业成长的引路人、创业路上的纾困人、企业发展的贴心人。
  五是实现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常态化。示范区纪工委监察工委聚焦政策落实、行政审批、作风建设等重点环节和领域强化监督,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示范区营商办发挥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作用,强化对基层营商环境问题的监督整改;推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电话、平台在示范区广泛应用,建立“平台统一受理、专人梳理研判、按责分级核办、限时办结反馈、定期回访复核、办结归档销号”工作机制,推进营商环境常态化监督。
  工作成效
  今年1至5月份,济源示范区通过政企沟通畅聊会、常态化市场主体走访、优化营商环境合力服务团等渠道,累计为市场主体解决问题1200余个,即交即办问题解决率达100%;引导各银行为46个项目投放资金47.6亿元;持续对接47个省市重点项目,涉及融资需求105亿元。今年1至5月份,济源示范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0374户,同比增长128.25%。
  经验启示
  济源示范区创新推出“五大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温度,彰显了对市场主体的用心、上心、暖心,体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温度、力度、广度,也正因为示范区上下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持续提升服务市场主体水平,全力打造一流优化环境,才有了济源市场主体的如鱼得水,才有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营商办)
  案例24 济源示范区工商联
  成立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厚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沃土”
  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关心指导下,示范区营商办大力支持下,经济源市工商联(总商会)及部分企业家发起,报民政部门同意,决定成立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
  主要做法
  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
  成立了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筹备工作专班,由工商联主要领导牵头,对筹备过程中的每项工作明确责任领导、划分具体责任人,围绕促进会人员组织构成、成立后运行管理等问题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查找相关政策依据、与上级主管部门反复沟通,确定工作方向与目标,明确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推进台账,适时召开党组会、主席办公会,精准发力解决难题,争分夺秒加快推进。
  广泛吸纳,优化会员结构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迅速摸清会员底数。严格会员入会标准,工业上选择重点工业企业、高成长性工业企业,农业上选择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第三产业选择餐饮业、住宿业、物流业、旅游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代表等。经过层层筛选,选出首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有责任心、敢于发声的60家企业入会,保证了促进会会员质量和结构优化。
  把握重点,创新工作方法
  紧紧把握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这个重点,确定了搭建政企交流平台、开展营商环境观察、举办政企交流会商活动,促进营商环境体系建设的办会宗旨。规划建设“政企面对面”实体阵地,通过政企恳谈会、企业家吐槽会、政策调研听证会和政策解读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建立“更加快速、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亲商、更加高效”的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和模式,助力济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擦亮“济源营商”金字招牌。
  工作成效
  “济源市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的成立,标志着济源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工作上由单纯的政府主导推动模式变为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协同联动合力打造,是济源市在优化营商环境发展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促进会的成立通过借助社会企业力量,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社会监督各部门落实好营商环境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实现了政府有需求、企业有热情,打通了政府服务企业的“神经末梢”,推动济源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经验启示
  政府部门突出主责主业,以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围绕经营主体运行的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保驾护航”;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强链补链中实现自律自强、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社会层面全力支持配合,凝聚起“人人关注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共识,引领“共促经济发展、共护营商环境”的社会潮流,为济源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工商联)
  案例25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
  秉持严管厚爱 助推安全发展
  背景介绍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安全和发展,秉持严管厚爱,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助推企业安全发展。
  主要做法
  健全体制机制 夯实优化营商环境基础
  一是成立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及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年初制定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难题和困难,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面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二是在局门户网站公开优化营商环境承诺,晒权责清单、工作职能、重点科室负责人照片及联系电话、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在“济源安全”微信公众号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努力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三是每周将行政许可情况上报市纪工委,主动接受监督。
  坚持精准执法 提升行政执法工作效率
  一是把“双随机一公开”融入执法计划,实现年度重点生产经营单位全覆盖、一般生产经营单位覆盖率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目标,减少对企业的检查次数;二是严格按省定自由裁量基准进行执法,杜绝任性处罚;三是聘请专家参与安全检查,精准排查安全隐患;四是和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提升综合执法效率;五是实行执法法制审核,严格执法程序。六是严格“三项岗位”人员考核,去年以来共组织考核合格主要负责人249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735人、特种作业人员8394人。
  持续优化服务 拓宽企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一是严格落实省应急厅首批安全生产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的通知精神;二是适时开展柔性行政指导,去年至今共进行12次;三是实行建设项目许可申请材料“容缺后补”,方便项目落地;四是开展政务服务事项特殊环节清单化管理并向社会公布;五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讲和优化营商环境走访,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政策、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解决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难题,去年至今共安全宣讲40多次、走访座谈企业120多家;六是在疫情期间、春节、放假开工等特殊时段及时提醒企业加强安全防范;七是积极配合市政府大项目办为项目专员讲解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批流程。
  工作成效
  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安全发展意识、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自主管理能力,改善了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示范区选手万亭亭代表河南入围全国应急管理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局孔二伟被评为示范区首届“执法能手”。
  经验启示
  只要全心为企业发展精准服务、排忧解难、严管厚爱,就能赢得企业信任配合,就能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应急管理局)
  案例26 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以产聚才兴企,产才嵌合共进,打造济源企业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强磁场
  背景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济源靠工业立市,因工业而兴,工业化水平超过70%,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是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拥有豫光、济钢、金利、万洋、富士康、金马等6家超百亿企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强劲,人才创新创业空间广阔。济源示范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发展战略,聚焦服务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深化人才领域“放管服效”改革,系统推进政策创新、服务提质、生态优化、待遇激励,为助力企业特色发展以特取胜强化人才支持。
  工作做法
  打好“引育”牌,推动产业人才远悦近来。问需于企精准识才。示范区人社局在“万人助万企”活动中,聚焦企业反映集中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短缺等突出问题,立足主导产业、不同行业人才需求和市场环境,联合人才办、工科委等部门建立人才分层目录,针对示范区重点企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急需短缺专业且从事生产服务等一线岗位工作的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取得初级职称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企业技能人才,另辟蹊径认定为G类青年人才,对应享受人才生活补贴、本地院校培养奖补、落户安居保障等政策。按期发布《济源示范区重点产业及重点领域急需短缺人才需求目录》、《济源示范区国有企业急需短缺人才需求目录》,让人才看得见、用得上、易就业。搭建平台储备人才。定期邀请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原学者、中原名师、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等举办企业人才沙龙、青年人才沙龙、名师教授沙龙等,向专家学者青年人才全方位、面对面、多形式宣传“人才兴济33条”和40项配套操作指南,1+1政策服务体系。并利用大学生假期扎实开展“青汇济源”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创新策划推出“青听家乡”“青看家乡”“青话家乡”、组织优秀高校毕业生现场观摩重点企业项目等系列活动10场,参与学生超过600人次,搭建在外学子与家乡常态化联系时间的桥梁,为青年才俊与用人单位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助力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政企联动多方引才。联合实施“产业人才支撑”行动,发挥知名企业、重点企业人才集聚优势,突出灵活机动、快新专精,用好“空中宣讲”“视频面试”,分类开展“专场引才”“巡回访才”“以才引才”“乡情引才”等行动,接续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政校企联动推介就业、招才引智大会线上招聘等活动,并创设“局长+主播”新服务荐岗位好对接,推出就业惠民政策局长大放送、知名企业人资主管直播荐岗位、线上走校园、云端入企探访、企业环境秀等群众企业喜闻乐见的服务,屏对屏互动式引流。开发“7×24小时”新平台,汇岗位指尖选,推动招聘求职双向智配、全时对接。2022年先后发布企业人才岗位需求6400多个,吸引2300多名青年人才来济就业,协助济源钢铁、中原特钢等企业医院、科研院所柔性引进行业知名高层次人才20余人,通过专场推介、院校招聘和校企合作等渠道,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河南金利金铅集团公司重点项目投产招聘储备人才400多人,累计组织开展“济济人才·源源涌留”等“10+N”专项活动、局长直播带岗、“白+黑”(夜市)招聘会,“5+2”全方位立体式招聘会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52场次,其中线上招聘102场次,专场招聘50场次,为1200余家企业发布用工岗位信息7.05万条,线上+线下助力达成就业意向2.25万人。深化改革自主育才。面向制造业发展对大批量全门类技术型人才需求,着力破解评的用不上、用的评不上等难题,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中,全面落实企业技能评价“五个自主”,让企业在“评什么、怎么评、如何用”上说了算,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职业范围、评价等级,自主制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政策,在金利金铅等15家企业设立技能评价机构,全区可评价工种超200个,2022年全区企业新增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1.6万余人,技能人才占比超过50%;推广豫光集团师带徒“五有模式”、富联科技技能晋级激励机制等先进经验,直补快发企业培训取证、技师培养等补贴1090万元,让企业育才有动力、职工发展有钱景。聚焦高端柔性引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双引双培”行动,灵活运用柔性、乡情引才举措,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聘用或返聘专业人才担任技术顾问,吸引更多人才智力资源来济发展。绿茵种业引进方智远院士成立“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为“洋白菜”安上了“中国芯”。示范区管委会聘任洋葱制种专家吴雄为农业科技高级顾问,组建育种攻关团队,建设国内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艾探电子海归博士原子健研发非制冷硒化铅红外探测芯片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好“服务”牌,激励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精心服务助企业人才快评直审。针对部分企业人才反映申报职称“四唯”限制、政策理解难等问题,示范区人社局将职称评价“直通车”改革作为2022年营商环境建设改革创新重点事项,面向有色钢铁、化工能源、城建水利等行业专技人才密集领域,对能力、业绩突出的在职在岗工程技术人才,推动评审标准、评价流程等看得懂、好参评,搞好入企辅导、全程网办,推进分类认定、考核评价,推动工程领域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开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职称绿色通道。2022年全区380名企业人才取得中高级职称。精细服务助企业拓展创新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向全区企事业单位宣传推介国家、省博士后工作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最新政策,跟踪辅导、专人帮办,推荐优秀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基地、工作室,先后在豫光金铅、济源钢铁、联创化工等企业设立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其中2022年新增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吸引在站博士6人,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全区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数量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数量1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量3个,省级人力资源培训示范基地1个。精确服务助企业打造人才“大舞台”。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济源示范区紧扣产业需求和事业平台,探索建立支持专家人才通过科技成果技术转化获取更多收益机制,组织100余家企业参加科技成果对接会,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补助等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财政科技支出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03%,全省排名第三,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外居首位,连续5年每年支持500万元。精致服务助企业人才备受尊崇。积极推进人才专项计划,用好表彰奖励政策,重点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一线,示范区人社局会同有关部门先后推荐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清荣获“2020-2021年度河南省优秀企业家”,选拔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3名企业家入选“中原企业家领军人才”,纳入“中原千人计划”予以支持,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勇于创新创造的示范效应。
  打好“暖心”牌,吸引产业人才留济发展。调整政策厚待企业人才。面向企业引进的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出台认定办法、落实生活补贴,每年开展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活动,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企业生产管理研发一线锻炼成才,2021年以来在青年人才储备计划中先后认定856名企业人才,按照每月700-2000元的标准累计发放生活补贴1600多万元,引导济源双汇、金马能源等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优才优薪激励机制。2022年在制定《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中,及时调整青年人才认定标准、补贴范围,将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投放到企业引进人才中,对到重点企业及科创平台工作的E类、F类人才,在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的G类人才,由示范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分别按照3年内每年2万元、1万元、3000元给予生活补贴。智享流动服务便利企业人才。坚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整合有关人才工作事项,依托济源“智慧人社”,在人社局网站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平台,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安居、子女入学、配偶择业、政策咨询、人才政策智配、人才在线认定等服务,着力构建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并全面升级人社官网网页端、手机端小程序服务平台,设立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和劳动关系四大“一站式”网上服务专区,推广特色应用,实行就业服务、档案转移、社保接续、职称评审等高频事项网上办、即时办、一次办,服务企业人才跨地区跨行业顺畅流动、就业创业。强化高端保障推进双引双培。为吸引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来济创新创业,配合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联合开展“智汇济源·筑巢引凤”人才引进提升行动计划,实行首席人才服务官、人才服务代办员制度,2021年以来,联合工科委等部门先后为30家重点企业引进287名硕士及以上学历产业创新人才,加快构建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多年来,济源发挥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优势,厚植人才创新创业沃土,吸引中原学者-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深耕济源24年,“河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已经发展成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小试、中试和工程验证试验平台及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实验平台的纳米材料与技术孵化基地,成为河南省首批8家中试基地之一。
  工作成效
  济源示范区作为河南省为数不多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之一,精准服务白银深加工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依托豫光金铅、富联科技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壮大“愚公炼工”“愚公电工”等“10+1”人力资源品牌,中国劳动保障报、营商河南等省级以上媒体刊登济源人力资源品牌建设专题报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突出政策引领助企育才,便捷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尊才爱才构筑人才高地,2022年推荐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入选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河南金利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联创化工有限公司4家新设立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济源市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揭牌运行;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济源分中心、超细粉末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济源分中心、郑大济源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有序推进,多项科研成果在济转化落地,为创新人才引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特色发展搭建了平台、强化了支撑、培育了优势,推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耦合,打造了济源招才引智“新名片”。全区人才总量达18万人,占人口总数近25%,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达1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前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经验启示
  枝繁巢暖,凤自来栖。济源示范区聚焦直属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及科创平台、驻济高校、公立医院等重点领域,研究制定《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人才发展的33项措施,配套操作指南40个,形成示范区“1+1”人才政策服务体系,构建起人才发展的“四梁八柱”,以海纳百川之怀引才聚才,打造人才“蓄水池”;以伯乐相马之明育才留才,打造人才“新高地”;以云程发轫之力助才用才,打造人才“大舞台”;以求贤若渴之心暖才爱才,打造人才“好生态”。今年,济源示范区人社局将在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领导下,计划依托“智慧人社建设”,推进“王屋英才卡”一卡集成提供数字化人才服务,让人才在济源可以享受“一码在手,服务全有”的舒适待遇,打造人才的“向往之城”。
  案例分析
  海外归来的德国明斯特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博士敬元元与出站博士后郭金,在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工作6个年头,并安家济源,目前担任该公司董事、研发中心主任。近年来,清水源公司在人社部门支持下,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能级平台,打造了以知名院士领衔的国内知名专家团队,先后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30人,建成了“河南省水处理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水源-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河南省第八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平台,发展成为国内水处理行业知名上市企业。(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案例27 济源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强化资源整合,深化党群连心,努力打造高效便民“政务服务”总客服背景介绍
  2020年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53号)指出,要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推动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和群众互动渠道,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示范区管委会将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来抓,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热线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总客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助推了全市政务服务“放管服效”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工作做法推进服务资源整合打造“一号通”服务模式近年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积极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有关精神,积极推进服务热线整合工作,基于统一的12345热线云呼叫系统,先后整合了12319城建、12349民政、12312商务、12385残疾人服务等22条政务服务热线,实现了“一号对外”的服务模式。根据工作需要,分别设立了12329公积金、12366纳税缴费服务、12348法律服务、12333社保专席,由专席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解答。通过热线整合,不仅拓宽了12345热线的服务范围,扩大12345热线平台的社会知晓率和品牌影响力,而且有利于节约行政运行成本,做到政务服务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初步估算每整合一条热线可节约建设资金约30万元,也有利于大数据的沉淀、分析和应用。同时,着力打造服务更全、功能更强、覆盖更广、效率更快、满意度更高,具有济源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电话、短信、微信、网站、信箱等五位一体受理功能,广大市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反映诉求,拓宽了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
  以“党群连心工程”为抓手 强化督办落实一是建立市政府党组会定期研究民生领域相关问题工作机制。市政府将12345热线作为畅通政府和群众沟通桥梁、深入推进“党群连心工程”、密切党员群众关系的有效途径来抓,由12345热线每周向市政府呈报受理情况报告,在市政府党组上专题通报、研究市民集中反映的事项,确保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高效得到合理解决。2022年以来,12345热线已向示范区管委会上报周工作报告57期,提供173个难办事项供市领导研判分析,推进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二是依托“党群连心工程”,抓好为民办实事工作。12345热线加强与示范区党群连心工程办公室的联动工作,每周对热线受理的各类数据进行共享分析,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相关问题建立交办机制,促进为民办实事工作扎实开展,交办相关问题线索150余条,协调解决人民民医院家属楼遗留问题、隔离人员收麦难、沁园春天“益和香”店传销等20余个疑难问题,有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探索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一是提供线上政务服务。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设立营商环境专席,群众和企业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可通过热线了解办事流程、申报材料、办件查询和其他相关内容,将办事指南通过短信向群众发送;对于不方便到实体大厅办理业务的老弱病残群众,可以通过电话提出申请,由热线通知政务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受理营商环境类事项2260件,办结率99.8%。三是加强政务服务知识库建设。针对企业开办流程、生产经营、惠民政策等高频和热点问题,建立“一问一答”热线回复模式,扩容政策法规、办理事项等17000余条专业信息,提高了热线解答效率和准确性。三是积极推进热线智能化建设。建设政务服务智能回访系统,坚持每天主动对企业和办事群众开展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对差评问题人工回访,主动发现政务服务短板,提升政务服务回访效率。四是依托全市机动车信息,推出“挪车服务”。在不泄露双方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及时通知对方车主挪车,方便群众出行。自2016年7月份推出该服务以来,共服务群众30.5万余人次,日均挪车成功70余次。
  建立12345和110平台高效对接联动机制 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双方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完成110报警服务平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对接工作,实现与12345和110数据网上实时双向流转、互联互通。110报警服务台接到群众反映的非警务类事项后,通过系统工单一键直接转派至12345热线平台,形成12345热线工单,进行分流处置;12345热线将受理的警务类事项通过工单一键转至110平台,由110平台进行处理。二是完善日常联动机制。厘清双方受理范围和职责边界,建立对接联动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群众反映的部门职能交叉、性质难以判断和职责界定不清的疑难求助事项提交联席会议上进行商讨,确保群众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置。三是完善突发事项快速应急联动机制。12345热线建立与其他紧急热线和公共事业服务热线的应急联动机制,对突发警情和群众求助事件做到快速响应、及时对接、高效处置。2022年以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向110指挥中心转办事项3500余件,分流110警情5000余起。
  工作成效通过采取工作机制创新、服务资源整合、拓展服务功能、数据信息分析等有效措施,充分发挥12345热线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提升热线服务质量,12345热线成为群众提出建议、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咨询政策的便捷渠道,在化解基层矛盾、改善政府形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年以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受理12345电话、网上领导信箱信件39.1万件,办结率97.41%。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先后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国家级12345城市管理服务综标准化试点单位”、“河南省妇女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河南省青年文明号”、“河南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省荣誉称号。
  经验启示倾听民声聚民智,汇集民意解民忧。“12345,有事找政府”在济源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这条热线,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下一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继续在便民利民为民上出实招、显担当,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为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作出应有的贡献。(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案例28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推进“不动产登记+N”延伸服务
  背景介绍
  2020年1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53号)指出,要以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为目标,推动地方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归并优化,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和群众互动渠道,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示范区管委会将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为提升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来抓,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热线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总客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助推了全市政务服务“放管服效”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
  工作做法
  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
  将不动产登记窗口延伸至河南济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银行的29个网点。企业群众可以直接在贷款银行办理预告登记及预告抵押、抵押首次登记、抵押注销登记业务。
  不动产登记+房企服务
  将不动产登记窗口延伸至济源建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开发企业。由开发企业直接为购房者提供申请登记服务,范围涵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转移登记业务,不需要群众再跑窗口。
  不动产登记+公积金服务
  将不动产登记窗口延伸至济源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窗口,群众在办理公积金贷款的同时可以同步办理预告及预告抵押登记、抵押首次登记等业务。
  不动产登记+公证服务
  在公证处设置“不动产登记服务延伸点”,为办事百姓提供“不动产登记+公证”服务,企业、群众在办理不动产继承公证事项时,可以同步申请不动产登记,实现不动产登记与公证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不见面审批”。
  不动产登记+法院服务
  在“不动产登记+法院”业务延伸合作之前,法院办理不动产查解封等相关业务时,需要法院工作人员携带工作证,到不动产窗口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耗时耗力。将不动产登记延伸至法院,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信息不见面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提升了案件办结效率,更好地保护涉案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2023年1月系统搭建完成至今,共线上办理业务14件。
  不动产登记+民生服务
  通过不动产登记一窗办事平台,在为群众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的同时,实现水、电、气、暖等民生事项的一事联办,真正做到以“一窗式办理”提升登记业务办理效率,2019年7月至今累计办理水、电、气、暖联办业务260件。
  工作成效
  截至目前,“不动产登记+金融”“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累计受理不动产登记业务2.53万余宗,抵押融资120亿以上;“不动产登记+房企”累计办理首次登记585宗,2020年11月至今累计有8个楼盘60栋楼3724套房屋实现了“交房即交证”,业主同步领取了不动产权证书;法院通过线上办理查封解封及信息查询,从干警奔波变数据跑腿,极大提升了办案效率。通过不断推进“不动产登记+N”模式,不断拓宽了服务渠道,服务触角全面延伸,打通了不动产登记服务“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企业群众办理不动产业务“只进一窗”“只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跑”。
  经验启示
  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扣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重点,探索实施的六项“不动产登记+N”延伸服务模式,是深化改革创新、服务推陈出新的具体体现,将不断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案例29 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
  全面创新政银企对接方式 企业融资实现精准“滴灌”
  背景介绍
  为破解金融机构与企业融资需求信息不对称难题,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立足金融服务职能,创新开展“周三有约”的每周三金融服务日,建立“线上+线下+现场”政银企常态化对接机制,建成运转高效、信息畅通的政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融资提供精准服务。
  工作做法
  扎实推进线上银企对接
  该局制定银企线上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每周三上午开展线上金融服务,宣传推广信贷产品、信贷政策、规模及准入条件等,将银企对接模式由“面对面”变“屏对屏”,由“线下签”变“线上签”,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已举办线上银企对接65次,9家银行共为1324家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线上信贷产品服务,线上授信7.07亿元。
  创新实行“周三有约”线下金融专场
  每周三下午定期召开政银企三方融资需求对接会,通过企业调研、现场座谈、辖区组织等方式,累计举办会议及活动50次,引导各银行已投放47个重点项目50.6亿元,现场指导帮助244家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堵点。
  常态化推进金融服务走进企业“现场”
  依托“万人助万企”“行长进万企”等活动,组织金融服务专家团实地走访企业2471家,企业提出新增或续贷融资需求404亿元,达成合作275.59亿元,实际投放金额212.4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助企纾困工作质效。
  多渠道、多路径推广运用“金融平台”
  积极推广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发挥平台实行的“310”线上贷款模式,即企业“3分钟”完成线上贷款申请、银行“1分钟”完成相关数据调用、企业在平台从申请到获贷全流程网上办理实现全程“零跑腿”。用好“信易贷”、政府采购融资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打通银企融资通道。
  工作成效
  目前,济源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4.65亿元,较年初增加106.99亿元,同比增长28.38%,增速连续24个月居全省首位;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32.97亿元,同比增长11.92%,增速全省排名第2位;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余额237.90亿元,同比增长21.73%,增速全省排名第1位。济源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已入库企业2076家,放款26.31亿元;“信易贷”平台累计注册企业14532家,放款32.75亿元;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平台累计为36家供应商提供41笔合同贷款,融资金额0.7亿元,2023年上半年增幅91.1%,居全省第一。
  经验启示
  加强信贷投放质量和效率,对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机制、畅通银企信息渠道是关键,由政府搭台,银行服务,聚焦重点、普惠领域,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持续增加金融资源投入、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以金融之力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持续改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
  案例30 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
  优化服务,精准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背景介绍
  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济源营商环境,济源示范区工科委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提高创新创业活跃度作为重点工作任务,以“保存量、促增量、提质量”为工作目标,多措并举加大培育和服务力度,提高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性。
  主要做法
  加大宣讲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为引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支持政策,打通科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2022年以来,工科委组织了高新技术企业座谈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培育线上培训等各类政策培训活动,帮助企业了解高企项目申报流程和材料准备工作,为企业顺利申报创造基础条件。同时,深入走访企业,安排各开发区、镇、街道详细摸排辖区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等状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主动上门进行政策宣讲和业务指导。此外,工科委还制作发放了“惠企政策明白卡”,帮助高科技、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充分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推动更多企业知晓、用好、用足政策,激发企业申报热情,提高企业创新活跃度。
  精准培育 重点挖掘技术创新“潜力股”
  为精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工科委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完善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发布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通知,深度挖掘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库,工科委会同各开发区、镇、街道及中介服务机构“三位一体”,按照“定目标”“定专人”“定时间”“定任务”的四定原则进行精准培育,确保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良好态势。济源高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主任孔黎明表示,“三位一体”提高了高新区对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参与度,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有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服务“坐等企业上门”变“政府主动上门”
  自高企申报工作开展以来,从项目的申报认定,到资金的申请拨付,再到资金兑付到位,工科委对企业进行全流程贴心服务,积极主动落实各项资金奖补政策。为了解企业对济源营商环境满意度,工科委专门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检查活动,通过实地走访高新技术企业,了解高企奖补资金是否落实到位,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活动开展等具体情况,督促、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力度,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
  工作成效
  2022年,济源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新认定34家,重新认定19家),异地搬迁1家,总数累计达到135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高企成功认证后享受到的奖补、税收等优惠政策,将进一步改善企业生存状况,提高市场竞争力。
  经验启示
  工科委将立足党的二十大“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总目标,持续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建设,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队伍,助力济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
  案例31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围绕企业全周期,强化发展支撑点,以高质量服务书写“专精特新”新答卷
  背景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千行百业从“基础性”向“战略性”升级的燎原之火。近年来,示范区工科委围绕企业发展生命全周期,服务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节点,着力为企业发展解决难点、打通堵点、化解梗点,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大步迈进。
  主要做法
  强化政策激励
  示范区工科委制定出台了《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财政金融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企业惠企纾困工作的若干政策》(济管工科〔2022〕65号),对首次被认定为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分别进行30万元、50万元的资金奖励,进一步提升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以真金白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加强企业服务
  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工作与“万人助万企”活动常态化、纵深化开展相结合,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现有的强大工作体系,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疑难问题得到充分解决。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纳入到“万人助万企”活动包联体系中,每家“专精特新”企业均安排分包干部进行包联。同时围绕企业资金、市场、科研、人才等方面做好产融、产销、产学研、用工对接等四项对接活动开展。目前,示范区产融、产销、产学研、用工对接活动已分别开展25场、13场、14场、46场。
  加大宣传力度
  联合有关单位、金融机构深入重点园区和镇、街道,组织专精特新企业集中听取学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关支持政策和认定条件,推介“专精特新贷”等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利用“两微一端”、部门官网等多种渠道宣传展示专精特新工作有关文件和显著成效,营造企业争先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良好氛围。目前,已开展“专精特新”政策宣讲6场次,“专精特新贷”产品推介会3场。
  增强创新动能
  示范区始终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紧盯研发活动关键环节,全面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通过精准调度、靶向发力、高效服务,用好用活强化主体培育、搭建创新平台、引育创新人才、贯通产学研用等多项手段措施,为企业精准“画像”。加快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提升核心自主技术研发能力。示范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活动已实现全覆盖。
  工作成效
  2022年,示范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3家,其中中煌节能、中原重型锻压、中原辊轴、龙兴钛业、耐火炉业等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历史最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居全省前列。
  2023年,示范区新增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到43家,示范区中小企业实力更加雄厚,发展更加高质量。
  经验启示
  优化营商环境既要坚持系统思维,又要坚持结果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为进一步提升示范区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激发涌现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区工科委科学筛选、择优培育,加大建库用库、服务助企力度,在大力宣传相关政策基础上,定点突破困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疑难杂症,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扫清障碍、保驾护航。(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工业和科技创新委员会)
  案例32 济源示范区农业科学院
  厚植人才沃土,助力乡村振兴
  背景介绍
  乡村振兴,人才要先行;科技支撑,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济源农科院在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人才是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厚植人才沃土,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主要做法
  济源农科院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队伍建设,搭建干事创业舞台,打造人才创新高地,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环境,让各类人才在农业科研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加强人才引进,夯实发展之基。
  结合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布局,对未来5年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岗位及数量进行摸底汇总,2020年以来引进了优秀专业人才10名。同时,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柔性人才库,与中科院、河南农大、河南省农科院等省内外高校院所多名专家团队签订协议,特聘6名教授为专家顾问,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智囊”服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强化合作交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022年,与7家高校院所、8家科技型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构建“基层农科院+省级以上科研院校、基层农科院+科技型(龙头)企业”双轮创新驱动模式,坚持科技“创新+服务”两翼齐飞,开展协同创新和服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创新激励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
  制定完善《职称申报推荐管理办法》《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岗位晋级管理办法》等,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活力。在全院大力弘扬“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潜心钻研、乐于奉献”的农科精神,形成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营造良好干事创业环境。
  发挥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田间地头一抹红”志愿者服务队、“i科普”志愿服务队,组织我院5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积极参加示范区“6+1双百人才联镇助村”行动,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把科研与产业融合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在田间地头。
  围绕“四个”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聚焦农业生产一线、济源“三农”战略布局、全省全国市场需求、国内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结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强化地方古老种质资源深度挖掘和收集创新利用,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新品种培育,为保障粮食安全增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围绕道地药材、蔬菜制种、特色林果、有机旱作农业、土壤安全利用、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强化研究集成创新。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谷子、红薯、花生等特色产业,打造精品杂粮示范基地,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推广应用轻简化栽培、绿色防控、平衡施肥等新技术,探索出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工作成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济源农科院主动对标高标准,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攻关创新、打造亮点,为示范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技创新成果突出。2020年以来,济源农科院获得河南省农科系统壹等奖一项,建成河南省功能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富硒功能农业星创天地、济源富硒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申报中原学者工作站,选育4个小麦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2个冬凌草品种通过河南省鉴定,登记河南省技术成果2项,主持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项,参与发布团体标准2项、企业标准4项,获得国家专利及新品种权5项,荣获“河南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区“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助农增收成效显著。济源农科院将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转化在田间地头,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助农增收成效显著。例如,在邵原镇崔家庄、史家腰村建立富硒苹果科技示范基地,亩均效益3万元以上,实现效益与品种双提升;在邵原镇花园村建立富硒鲜桃科技示范基地,改造升级传统鲜桃品种、技术和栽培模式,发展创新型高品质鲜桃产业,亩均效益达2万元以上;在石槽沟村及中吴村建立富硒小麦科技示范基地,在济源农科院小麦创新团队大力帮助下,每亩效益达2800元左右,石槽沟村申报的小麦产品获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证书,进一步擦亮了济源绿色优质富硒小麦名片。
  经验启示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济源农科院不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促进人才汇聚,激发人才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奋力谱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农业科学院)
  案例33 济源示范区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农商e贷,“贷”来美好生活
  背景介绍
  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在服务营商环境提升中有更大的作为,需要河南济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坚守支农支小支微的市场定位,发挥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2022年,济源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乡村振兴专属信贷产品“农商e贷”,依托20多年的小贷投放经验和“整村推进、批量授信”工程建立的普惠金融成果,实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将整村推进已授信客户全部进行线上转化,用线下“见人、见物、见事”的客户识别与线上辅助风控,打破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瓶颈,切实做到农户扫码即贷,真正打造一款满足农户线上用款的产品。
  主要做法
  运用互联网技术,夯实技术基础
  济源农商银行利用大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云计算实现信息的分类整理和深度挖掘,按照信用等级、资产等级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简化了信贷业务办理流程、实现了效率和风险控制的兼顾。“农商e贷”借助科技工具,最大限度将信用体系搭建起来的普惠金融客群,更便捷用款和还款,用科技手段实现信用评价的全面、及时、定量化。
  借助政务数据,打通信息通道
  农商e贷项目作为“普惠金融+政务大数据”的创新项目,得到了济源示范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政府部门全力提供政务大数据资源。实现对客户信息有效对接和获取,可以更精准破解与客户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做到了科技赋能提质效,信用体系见真章,普惠金融助振兴。
  线上线下融合,灵活服务机制
  以济源农商银行20多年小额贷款探索总结为基础,将历年来开展的整村推进、批量授信工作成果与农商e贷相结合,实施“线上+线下”运行模式,即纯线上模式依托“政务数据、行内数据、互联网数据”,搭建风控模型,反欺诈拦截实现客户全自主纯线上一键办贷。线下转线上模式,充分融合线下“见人、见物、见事”的优势,为客户提供简单、快捷、无感化的服务体验,扩大信贷获得覆盖面,助力营商环境改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用信额度,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办贷效率,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信贷服务产品,真正实现了申贷零差别、审核零干扰、客户零跑路、履约零担保、线下零面签、放款零等待、办贷零费用真正实现农户线上扫码即贷,提高金融服务“三农”质效。
  跟踪评价信息,建立信用体系
  借助农商e贷风险监测系统,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以行内数据、政务数据和征信数据为主,结合信贷政策和规章制度,对授信客户实施全流程监测,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提示,根据评分结果进行预警等级划分,并将预警结果进行反馈。客户经理严格落实风险信息跟踪处置,实现对客户风险的有效管控。确保守信客户用款畅通无阻,失信客户系统随时监测终止业务。
  工作成效
  “农商e贷”推广运用以来,全面惠及示范区辖内客户,让所有市场主体都享受到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截止2023年4月,通过“农商e贷”累计授信45535户,324178.83万元;累计用信6425人,用信余额65154.82万元。“农商e贷”是济源农商银行依托微信公众号,为个人客户提供的一站式信贷服务产品,真正实现了申贷零差别、审核零干扰、客户零跑路、履约零担保、线下零面签、放款零等待、办贷零费用,做到了科技赋能提质效,信用体系见真章,普惠金融助振兴!
  经验启示
  “农商e贷”借助了“金融+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渠道、产品、服务、资金下沉,拓宽服务渠道,扩大了服务地方经济的广度,提高了信贷可获得性,为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和信用体系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济源农商银行将继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统揽,不断丰富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抓手,满足广大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持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创新的能力,打造“科技赋能”平台,进一步探索普惠金融提档升级的路径。(文章来源:济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34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三项创新”实现“验登合一”
  助力验收即发证
  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严要求,以办好“一件事”为导向,由济源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协同相关单位,通过互相配合、信息共享、精准施策等措施,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在进一步完善竣工联合验收备案基础上,推动联合验收、竣工备案和不动产登记同步申请、并联办理、同步发证,实现“验收即发证”。
  主要做法
  创新模式,实行联合验收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印发了《济源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联合验收备案实施细则》,实行一站式竣工联合验收备案,将联合验收和竣工备案合并为一个事项、一套资料、一次办理,建设单位只申请一次,联合验收和备案并联办理;精简联合验收事项,将供水、供电、燃气、供热、排水、通信、绿化、技防等作为建设单位自主选择联合验收事项;压缩办理时间,将验收时间由原来了12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
  创新方式,实现已验代备
  优化不动产登记手续办理,推行联合验收意见书代替竣工验收备案证,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通过后,向建设单位发放《济源市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意见书》,并通过审批管理系统将联合验收意见书同步推送给不动产登记部门。联合验收意见书作为办理不动产首次登记的验收合格证明材料,不动产登记部门进行首次登记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
  创新流程,实现验登合一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精减办理环节、优化办理流程,通过“多测合一”“联合验收”等工作举措,对建设工程竣工规划土地核实、竣工验收备案、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备案)、权籍调查、不动产登记等相关事项,综合运用前置预审、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数据共享等措施,在工程建设项目申报联合验收时,同步启动不动产首次登记办理,实现联合验收与不动产首次登记同步测绘、同步审核、同步办理。
  工作成效
  济源示范区推行“验登合一”以来,将原来需要近1个月才能完成的各项验收和不动产登记缩短至5个工作日以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解决以往验收难的同时提升了验收速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目前,升龙城、涌盛产业园、建业桂园等5个项目2726套房屋已实现“验收即发证”。
  经验启示
  “验登合一”模式,采用提前介入、部门联动、简化环节、并联审批等方式,打通了项目竣工验收到不动产登记的“最后一公里”。该模式从项目提出验收申请到不动产登记全流程,审批环节从2个减少到1个,办结时限从12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该模式减少了企业跑腿次数、降低了业务办理成本、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是一项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改革创新新举措。
  “验登合一”新模式,打通了项目竣工验收到不动产首次登记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企业验收到不动产登记多头跑、时耗长、流程多等先天不足,极大地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是示范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案例35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 让审批走上“快车道”
  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施工许可审批流程,有效破解企业从拿地到动工审批环节多、动工周期长等难点堵点问题,加快推进项目落地,济源示范区住建局印发了《关于优化实施房屋建筑工程办理施工许可证的通知》,积极推行分阶段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新模式,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
  主要做法
  一是实行分阶段施工新模式。分阶段施工许可将一次性发证优化分解为“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含在土方开挖满足工序需要的基础施工或地基处理施工等)、“地下室或±0.000以下”、“±0.000以上”三个阶段发证,项目在满足各阶段手续办理条件时,可以先行开工,与后续手续并行推进。
  二是自主选择施工申报阶段。建设单位在确定施工总承包单位后,根据施工进展,可自主选择分三个阶段、两个阶段或工程整体申请办理施工许可。
  三是优化施工许可办理流程。工程建设项目申请办理土方开挖和基坑支护阶段施工许可拿证开工后,可并行办理国土、规划、图审等部门业务。与传统方式相比,省去了等待要件审批、图纸审查等时间,为企业争取了时间,节约了成本。在办理整体施工许可时,还可采取告知承诺、容缺办理方式,采用施工图审查受理凭证,先行办理施工许可证,可减少施工图审查等待时间,提早开工。同时,将质量登记、安全监督手续纳入施工许可,实行“一站式”办理,确保工程建设监管到位、高效推进。
  工作成效
  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举措。该项举措实施以来,共发放分阶段施工许可的项目45个,建筑单体244个。项目审批时限明显缩短,项目资金利用率提高,项目落地速度加快,较以往至少提前3个月开工,最大限度避免了资源闲置和浪费,为企业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经验启示
  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证,进一步深化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加速建设项目落地开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又一项创新举措。在推动工程项目提前落地开工的同时,住建部门压实事后监管主体责任,对未按照承诺履职或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按情节严重程度,依法依规采取限期整改、停工整改、行政处罚、撤销施工许可等措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开其不良行为,确保改革成效不打折扣。(文章来源:济源示范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案例36济源北海街道办事处
  创新“一庭三组”多元化解
  发挥人民调解独特优势 助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背景介绍
  北海街道位于济源城区西北部,是老城区,也是最大回、汉聚集区,辖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共存,城中村改造、土地流转、宅基地、福利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多,基层治理压力大。近年来,北海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小事不出居委会(社区)、大事不出办、矛盾不上交”为目标,创新探索居委会(社区)“三级处置”、街道“一庭三组”、实施“红色联动”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依靠群众、居民自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子,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降低诉讼率,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力量。
  主要做法
  三级处置,实现小事不出居
  北海街道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创新推广“三级处置”机制,打造由矛调员、矛调组、矛调委三个层级组成的居委会(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针对不同层次矛盾纠纷采用不同层级的处置方法,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
  矛调员主要负责由一般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夫妻关系、村级事务等微小事引起的民事纠纷,与网格员分片对接、积极沟通,实行常态化、拉网式排查,一旦发现矛盾纠纷苗头,直接进入调解程序,进行一对一调解。矛调组由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调解员(驻居民警)、妇女主席、专职调解员等3~5人组成,负责处置矛调员未处结案件及一人解决有难度的矛盾问题。遇到涉及宅基地纠纷、社会公共福利等疑难复杂问题,及时启动矛调委,必要时可扩大至党员、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解决,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社会管理效果。
  矛调员、矛调组和矛调委筛查或交办的矛盾纠纷案件,经过调解后均形成书面文件,详细记录事件的具体内容、矛盾焦点、双方意见、处置方法、处置结果及满意度。调处成功后,卷宗资料一并整理存档;如仍需继续调解,将卷宗资料提交街道“一庭三组”处理。
  一庭三组,实现大事不出办
  “一庭三组”是北海街道创新打造的调委会执行机构,“一庭”即矛盾诊断调解庭,“三组”即矛盾调解专业组,由综治、信访、司法所负责人、专职调解员、法律顾问5人组成;矛盾调解观察员组,由各居委会(社区)调解员组成,每次3~5人,轮流担任;档案文书组,由信访接待员和矛调庭书记员组成。
  居委会(社区)排查或发生矛盾纠纷问题的,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按照《北海街道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流程图》,首先就地登记,就地化解。化解不了的,填报《北海街道矛盾纠纷化解案件呈报表》,呈报办事处档案文书组,报办事处调委会主任审核,交由执行机构指导解决或召开解决。“一庭三组”通过模拟法庭形式,哪个居委会(社区)有矛盾、有问题,矛调庭就开到哪个居委会(社区),吸收居组干部、党代表、群众代表参加,组成“济渎会审”,有利益诉求的矛盾双方,出示证据、争论答辩,专业组、观察组、党员群众代表和居组干部评议合议意见,做到抽丝剥茧、诊断病症、划分责任、拿出药方,使疑难问题能够药到病除,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到位。
  红色联动,实现矛盾不上交
  北海街道不仅在基层治理广度上“做加法”,更在为民服务深度上“做乘法”,打造新时期枫桥经验的“升级版”。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先后投入500万元,实现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矛盾调处中心有机融合,四星级司法所和“枫桥式”派出所同步建设,集约化推进“一站式”“一条龙”便民服务,确保群众“只跑一处地、只进一道门、一条龙解决”。二是构建“红色化”体系。在建业森林半岛、锦源花苑小区率先成立全市第一家“红色物业”、“红色业委会”,在无主管小区成立15个联合党支部,探索搭建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共同议事机构,有效推动了社区工作与业委会自治有机融合,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构建党建引领、共驻共建、监督管理、协商议事的红色治理体系,实现共治共建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局面。三是健全“双网格”队伍。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四级体系,把402个四级网格员和785个党建微网格进行融合,党支部党员、小区党员、报到的在职党员编组入户,和四级网格员互为AB角色,打造党员、网格员“双重网格”的服务模式,实现精准为民服务。
  经验启示
  整合资源,压实责任,促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些疑难、跨部门的矛盾纠纷,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化解,北海街道创新设立“一庭三组”工作机构,整合综治、司法、公安、人大、政协、人民调解、居委会等资源,形成齐抓共管、联动机制,有效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推动多元化解新模式,发挥人民调解独特作用。发挥人民调解的及时性,利用人民调解拥有的群众基础,在矛盾纠纷出现苗头的早期主动介入,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突出问题,及时进行矛盾化解,使人民调解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伸涉企矛盾纠纷化解服务,营造和谐稳定的营商环境。对辖区企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将涉企矛盾纠纷作为工作重点,将调解向民营企业发展,结合“送法进企业”活动,培养发展企业调解员,积极发挥调解优势,减轻企业诉累,提高涉企矛盾纠纷化解的专业化水平,优化营商环境,使各企业能在北海安心发展。(文章来源:济源北海街道办事处)
  案例37济源中级人民法院
  济源成立“中小投资者保护联盟”
  背景介绍
  为进一步加强投资者保护,健全投资者保护体系,济源成立“中小投资者保护”联盟,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动示范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工作。
  主要做法
  济源两级法院、示范区财政金融局、示范区司法局、示范区工商联协商一致,共同决定成立投资者保护联盟,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投资者保护联盟的实施意见》,实现中小投资者保护工作协作常态化、制度化。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投资者保护工作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宣传,开展对中小投资者纠纷的调研、舆情观察收集等,讨论热点难点问题等。
  多元化解决纠纷
  工商联、济源两级法院建立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机制机制,确定具体联络部门和联络员,合力开展支持培育商会调解和民营企业司法保护问题的协同调研工作。
  线上线下开展维权教育
  济源投资者保护联盟通过事前教育、事中跟进、事后保护的形式,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一是事前教育,拓展宣传渠道。将法治宣传工作融入到日常业务及服务过程,突出加强防范非法集资、投资者保护等方面的联合法治宣传,提升中小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事中跟进,强化法律服务。济源投资者保护联盟开展现场普法宣传,为示范区中小投资者提供法律咨询,使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在股东代表诉讼中获得专业的法律服务。三是事后保护,畅通诉调对接。济源投资者保护联盟依托人民调解、金融纠纷诉调中心、商会等调解组织,提供线上、线下调解服务,切实有效化解各类投资纠纷,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畅通与司法救济渠道的有效对接,切实提升金融纠纷化解质效。
  工作成效
  济源中小投资者保护联盟的成立,开启了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大门,为加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开辟了新模式、新方法,能够更大程度地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形成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良好氛围。
  一是联席会议统一共识。联盟成立后,济源两级法院、示范区财政金融局、示范区司法局等成员单位组织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就目前各自工作领域内“保护中小投资者”需要其他单位支持、配合的事项一一列举,并就下一步投资者纠纷多元化解决、投资者保护宣传教育形成了一致意见。
  二是整合资源多元解纷。人民银行济源中心支行、河南银保监局济源监管组、济源两级法院共同成立济源示范区金融纠纷诉调中心,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工作规范》,为企业提供“投诉+调解+裁决”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金融诉调中心邀请委派法官予以法律指导,金融诉调中心可以根据人民法院邀请,派调解员协助法院进行调解。
  三是线上线下多维服务。两级法院、财政金融局、工商联、工科委等单位在官网设立“保护中小投资者”专栏,司法局通过济源掌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等,公布政策法规、典型案例、工作动态等,共计百余条。济源投资者保护联盟成员单位开展“保护中小投资者”线下宣传、专题讲座等活动20余次,发放“保护中小投资者”宣传彩页5000余份。司法局印发《关于成立济源示范区中小微企业及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服务团的通知》,成立了济源中小投资者法律服务团,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法律咨询、法律帮助、法制宣传与政策解读等服务内容。财政局组织4家证券业金融机构召开保护中小投资权益专题会对46家中小企业解析企业股份制改造要点。工商联联合人社局开展“汽车行业商会规范用工培训”专题法律讲座,联合统战部、工科委开展“培育专精特新 汇聚发展动能---济商讲堂走进中煌节能”活动,联合工商银行到玉泉建材家居流通行业商会开展金融服务进商会活动,组织开展名企参访、银企对接活动等。中院联合财政金融局到证券公司开展座谈调研1次,两级法院联合政法委、两级法院、示范区营商办,组织10名企业家代表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倾听企业家心声,纾困解难。
  经验启示
  济源中小投资者保护联盟持续开阔视野,敢于创新,在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上强化配合,力争把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投资者维权成本。不断加大力度开展线上、线下投资者宣传教育,让广大中小投资者知晓投资风险和维权渠道,做到理性投资、理性维权。(来源:济源中级人民法院)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