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要闻

电商助力乌兰浩特市打造经济“升级版”

时间:2017-02-21 14:36:10  来源:兴安日报  作者:促进号

在电子商务几近无所不能的当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已然成为各级政府的必修课。

2016年,乌兰浩特市投入6000万元,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了两个园区销售收入达251亿元,“十三五”期间有望再造两个百亿园区。

可喜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微到著,乌市电子商务建设已全面铺开并走向成熟。如今,电子商务已走进企业、农村、社区,涵盖了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各领域,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日渐成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智能化、农业种养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和引擎,打造了乌兰浩特市经济“升级版”。

线上带动线下 为企业换代转型插上“云翅膀”

“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第一年线上销售额20万元,第二年增长到260万元,今年实现了330万元。”内蒙古万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海龙坦言,电子商务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作为乌市发展电商企业的排头兵,科沁万佳早在2014年就开始试水互联网,率先成立了电子商务部,开始实行线上销售,并针对网络销售的10多个产品做了新的设计和包装,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互联网+”的到来,为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乌市各企业纷纷抢占商机,利用互联网平台,开拓市场。兴安盟可为食品有限公司2016年先后在淘宝网、中国食品招商网、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微店等平台上招商并开设网店,1月-12月份线上直接或间接销售沙果干、蓝莓干产品98.6万元,沙果汁、蓝莓汁产品38.2万元,全年通过微信公众号运作发送快递单2600单,物流发送货物266笔,通过电商宣传带动线下销售比2015年增长45%;兴安盟岭南香稻米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1月1日正式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上线,通过互联网开启了多种营销模式。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乌市紧跟时代步伐,把电子商务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加以扶持,培育了一大批电商企业,促进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经济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优质产品销售渠道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探索了一条经济转型升级之路。

如今,以科沁万佳、可为、嘉鹤牧业、蒙犇、岭南香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加工企业,已经搭建起网上销售平台,通过线上展示品牌、线下调整结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催生出一批国内知名品牌,这些电商企业已成为乌市电商物流产业的主力军,也为全市经济发展插上了“云翅膀”,加速了工业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带动了工业经济发展。

土特产搭上“云动车”电商推动农村种养结构调整

在各大本土企业纷纷“触电”的同时,乌市农村“草根”电商也不甘示弱,通过“互联网”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大发展,电商逐渐成为传统农业种养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

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线上推广“认领兴安半亩田”项目,全新推广大米销售模式。合作社负责人张海峰介绍:“我们实行订单农业、土地众筹的新模式。一亩农田被分为数个地块,种植有机水稻,每个地块标注‘主人’的名字。农田的租金、种植成本都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向这些‘主人’先期募集,在水稻田中安装了监控设备,可以让买家在线实时监控,查看到水稻播种、除草、收割等各环节,让买家更放心。”2016年该项目一上线就有600名投资者认购了土地,认购面积达430余亩、销售额200余万元,预计2017年销售额同比可增长30%以上。

随着电子商务平台走进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利用互联网开拓了新的市场,找到了农业发展新模式,在电商带动下,乌市水稻种植逐渐向有机、绿色等方向发展,旱田则向为养而种、设施农业方向发展。

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五丰村则是采取“互联网+扶贫”的模式,针对贫困农户养殖的土鸡和所生产的土鸡蛋,采取电商平台预定的方式进行销售,并统一将其打造成网货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溯源和送货,实现养殖结构转型升级。

葛根庙镇草莓种植户王凤国通过电商宣传、微信朋友圈转发牛奶草莓采摘等信息,吸引乌市及白城市周边市民到大棚采摘,采摘价格每公斤20元—30元,1栋大棚纯收入2.5万元,实现种植收入翻倍;哈达那拉嘎查成立了农牧民电子商务培训中心,年内培训嘎查青年和妇女60人次,教授手工编织技术,编织产品通过电商销售,为农民增收开拓了新途径……

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个鲜活的成功案例让人耳目一新,电商不仅改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销售方式,同时也在悄然影响着农民的思维方式。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应用,“互联网”打开了农民的大门,让农民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而电子商务进农村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物流配送,乌市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建立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下一步,乌市将以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为核心,延伸物流配送、网上销售,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解决工业品下行问题,实现工业品与农产品“双向流通”,从而带动更多农民走上互联网时代,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电商体现无所不能 智慧城市雏形初现

“自从有了这个‘智慧铁西’,不用出家门就能挂号预约,就连医保缴费都不用到保障所了,在家用手机登录这个平台就可以办理,还能提前看到一些停水停电的通知,方便多了,现在每天都会上来看看有啥新鲜事儿。”乌市铁西街钢花社区的王淑梅拿着手机,不停地翻阅着“智慧铁西”的微信公众号。

铁西街钢花社区书记吴秀娟告诉记者,“智慧铁西”服务平台包括电子政务、电子服务、电子商务三个服务板块,只要关注“智慧铁西”的微信公众号,便可通过实现在家办理社保、医保、医院挂号等业务,还可以实时支付水费、电费、电话费等。

要让互联网成为便民利民的新武器,乌市把网络引入人们生活,通过有效整合现有的社区公众服务平台资源,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社区政务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等功能,着力打造社区公众服务平台,进而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生活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铁西”电子商务平台为广大市民和中小微企业搭建了一个电商创业平台,政府免费为电商企业和个人提供办公场所、产品展厅、技术支持、电商辅导、物流配送、政策扶持、风险投资等“一站式”配套服务,从而让农产品进城、网订店取、同城配送实现电商发展新模式。目前,社区已开展培训12期1100多人次,成功孵化电商人员168人,其中居民电商106人,线下线上销售2000多笔、销售额30余万元。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大潮中,乌市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城市”新模式,建立智慧社区,构筑高效便捷的民生服务体系。不仅如此,电子商务还带动家政、养老服务业实现智能化,助推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

天骄居家养老呼叫中心便在养老服务上开创了智慧养老新模式,“我们中心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拨号呼叫,采用3812349统一呼叫号码;另一种采用电子保姆一键通呼叫器呼叫,不用记号码,不花电话费,只需要在‘一键通’手机上轻轻一按,呼叫中心电脑上就会立即弹出用户信息,调度人员会及时回拨电话询问需求,并及时调动、全天候24小时为老人提供紧急救助、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日间照料、商品派送、120急救、家庭维修、联系子女等生活百事服务。”负责人李冬梅介绍。

目前,呼叫中心已发展用户21500户,服务家庭13560次,日接听受理30次-50次,找回走失老人180多次。

智慧社区、智能养老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写下了生动一笔。乌市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步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人们真正实现生活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宜居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